脊髓腫瘤(椎管內腫瘤)

脊髓腫瘤的致病因素
脊髓腫瘤是神經外科里不太常見的疾病,腫瘤可發生在脊椎的任何節段,好發年齡為20~50歲之間。是一種非常痛苦的疾病,早期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疼痛在臥床休息時疼痛會加重,反之下床行走或活動后,癥狀可減輕,并且還可發生神經功能的障礙,嚴重者會導致癱瘓。脊髓腫瘤的主要誘因與鄰近感染灶的蔓延、創傷后感染等因素有關,人們一定要詳細了解疾病的常識,才能更有效的預防疾病。
脊髓腫瘤的致病因素
脊髓髓內腫瘤相對少見,約占椎管內腫瘤的10%~15%,較多見于頸段及胸段,80%為神經膠質瘤,其中以室管膜瘤最多,約占55%~60%;其次為星形細胞瘤,約占30%。其他較少見的尚有血管瘤、脂肪瘤、轉移瘤和先天性腫瘤等。病理上主要侵犯灰質,有垂直發展傾向。腫瘤累及脊髓灰質,出現相應的結構損害之征象,如感覺障礙或感覺分離,肌肉萎縮等。椎管梗阻比髓外腫瘤出現得晚。脊髓內腫瘤患者20~40歲者為多,占76.5%。從發病到入院手術2月~14年,平均28月,2年內者占70.5%。
1、鄰近感染灶的蔓延:在解剖上脊髓的蛛網膜下腔經脊神經與縱隔、腹腔、腹膜后間隙的淋巴管相通,因此感染可經淋巴管進入脊髓,伴或不伴腦膜炎。半數病人來源于腰骶部感染和尾部藏毛竇感染。
2、創傷后感染:多見開放性脊髓外傷、腰穿等。
3、遠處感染灶的血源性播散:約占總報道病例的50%,可經動脈或靜脈進入脊髓。臨床上常見繼發于肺部、心臟、泌尿生殖系統以及體表皮膚化膿性感染等。膿腫可發生于任何脊髓節段,但以胸髓背側好發。
4、隱源性感染:指感染來源不明。脊髓膿腫的發病機制:脊髓內膿腫的病理變化因膿腫大小、病程長短而異。小膿腫常多發,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大多數為單發,可累及數個脊髓節段,偶爾波及大部脊髓。
5、原發性腫瘤:發性脊髓腫瘤僅10%起源于脊髓內神經細胞,2/3是脊膜瘤和許旺細胞瘤,兩者均為良性腫瘤。惡性脊髓腫瘤包括膠質瘤和肉瘤,起源于結締組織。神經纖維瘤是許旺細胞瘤的一種類型,可以由許旺細胞和其他周圍支持細胞發生。
6、轉移性腫瘤:最常見的脊髓轉移瘤常起源于肺、乳腺、前列腺、腎、甲狀腺。淋巴瘤也可擴展到脊髓。
脊髓腫瘤的誘因有很多,并且癥狀也很明顯,患者表現為難忍的疼痛,并表現為進行性的加重,患者在臥床休息時疼痛會加重,而在行走或活動后疼痛緩解。患者在疼痛發生不久即會有肢體感覺障礙的發生,并伴有明顯的肌力減退,并且可能呈現為向心性發展。這些都是脊髓腫瘤的早期癥狀,人們在懷疑自己有脊髓腫瘤的癥狀時,就要及時的治療,以免疾病蔓延,給治療帶來不便。

- 友情鏈接:
- 脊髓腫瘤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