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tài)反應(超敏反應)

變態(tài)反應的治療方法
I型超敏反應的治療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變應原檢測
查明變應原,避免與之接觸是預防I 型超敏反應發(fā)生最有效的方法。臨床檢測變應原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皮膚試驗。皮膚試驗通常是將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生物制品或其他可疑變應原稀釋后(青霉素25U/ml、抗毒素血清1:100、塵螨1:100000、花粉1:10000),取0.1ml 在受試者前臂內(nèi)側做皮內(nèi)注射,15~20 分鐘后觀察結果。若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風團直徑>1cm 者,為皮試陽性。
(二)脫敏治療
1、異種免疫血清脫敏療法 抗毒素皮試陽性但又必須使用者,可采用小劑量、短間隔(20~30 分鐘)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進行脫敏治療。其機制可能是小劑量變應原進入體內(nèi)與有限數(shù)量致敏靶細胞作用后,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zhì)較少,不足以引起明顯臨床癥狀,同時介質(zhì)作用時間短無累積效應。因此短時間小劑量多次注射變應原(抗毒素血清)可使體內(nèi)致敏靶細胞分期分批脫敏,以致最終全部解除致敏狀態(tài)。此時大劑量注射抗毒素血清就不會發(fā)生過敏反應。但此種脫敏是暫時的,經(jīng)一定時間后機體又可重新被致敏。
2、特異性變應原脫敏療法 對已查明而難以避免接觸的變應原如花粉、塵螨等,可采用小劑量、間隔較長時間、反復多次皮下注射相應變應原的方法進行脫敏治療。其作用機制可能是:①通過改變抗原進入途徑,誘導機體產(chǎn)生大量特異性IgG 類抗體,降低IgE 抗體應答;②該種IgG 類抗體可通過與相應變應原結合,而影響或阻斷變應原與致敏靶細胞上的IgE 結合,因此這種IgG 抗體又稱封閉抗體。
(三)藥物防治
1、遏制生物活性介質(zhì)合成和釋放的藥物 ①阿司匹林為環(huán)氧合酶遏制劑,可遏制前列腺素等介質(zhì)生成。②色甘酸二鈉可穩(wěn)定細胞膜,阻止致敏靶細胞脫顆粒釋放生物活性介質(zhì)。③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 可通過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促進cAMP 合成,使胞內(nèi)cAMP 濃度升高;甲基黃嘌呤和氨茶堿則可通過遏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 分解,使胞內(nèi)cAMP 濃度升高。兩者殊途同歸,均可遏制靶細胞脫顆粒、釋放生物活性介質(zhì)。
2、生物活性介質(zhì)拮抗藥 這類藥物主要包括:苯海拉明、撲爾敏、異丙嗪等抗組胺藥物,可通過與組胺競爭結合效應器官細胞膜上組胺受體而發(fā)揮抗組胺作用;阿司匹林為緩激肽拮抗劑;多根皮苷酊磷酸鹽則對LTs 具有拮抗作用。
3、改善效應器官反應性的藥物 腎上腺素不僅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還可使外周毛細血管收縮升高血壓,因此在搶救過敏性休克時具有重要作用。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維生素C 等除可解痙外,還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減輕皮膚與黏膜的炎癥反應。
(四)免疫新療法
在人們認識IgE 介導I 型超敏反應和有關IgE 產(chǎn)生調(diào)控機制的基礎上,試圖應用下述一些免疫新方法對I 型超敏反應進行治療:
1、將起佐劑作用的IL-12等分子與變應原共同使用,可使Th2 型免疫應答向Th1 型轉換,下調(diào)IgE 的產(chǎn)生;
2、用編碼變應原的基因與DNA 載體重組制成DNA 疫苗進行接種,可成功誘導Th1型應答;
3、針對IgE 分子上與FcεRI 結合部位的人源化單抗,能與循環(huán)中的IgE結合,阻止其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FcεRI 結合。但此單抗對已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結合的IgE 不起作用。
4、重組可溶型IL-4 受體(sIL-4R)與IL-4 結合,阻斷其生物學效應,降低Th2 細胞的活性,減少IgE 抗體的產(chǎn)生。

- 友情鏈接:
- 變態(tài)反應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