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傷(暫無)

手外傷的治療方法
手外傷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合性損傷,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一、急救措施
1、開放性損傷
(1)急救原則
必須及時予以處理,一般情況下,開放性損傷應爭取在傷后6~8小時內使傷口閉合,這樣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
(2)急救方式
①在出現開放性手部外傷時,應及時就近送到醫院進行治療,并常規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②在送醫的過程中,如果出現較嚴重的出血,可行局部按壓,或者在上臂用皮帶或皮筋進行環扎止血,但如果采用這一方法止血,一定要注意在每環扎1小時左右時,要松開皮帶或皮筋10~15分鐘,否則會導致整個肢體的壞死。
③如果損傷導致肢體的骨折建議在搬運之前進行簡單的固定,可就近取材,用木板、鐵棍或較硬的書刊、雜志均可,這樣可以避免在搬運的過程中骨折斷端二次損傷周圍的神經、血管、肌腱等軟組織。
④如果出現了肢體或指頭的離斷傷建議將斷肢或斷指用塑料袋包好,置于低溫保溫桶中保存,并與病人一起送到醫院,切忌冷凍保存殘肢或將殘肢直接置于冰水中。
2、閉合性損傷
急救原則:在閉合性損傷時,也應及時就醫,讓醫生對傷情給出全面、準確的判斷,不致耽誤了早期治療。如果患者感覺肢體腫脹明顯,出現了手部蒼白或青紫、手指發麻、橈動脈搏動消失等情況,更要趕緊就醫,及時處理。
二、疾病治療
1、早期傷情評估
由于手部的結構非常精巧而復雜,所以損傷后如何準確地判斷傷情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手外傷中,皮膚往往是最先受累的組織,其次是肌肉、肌腱、神經、血管和骨關節。
(1)皮膚傷情的判斷:皮膚的破損是非常直觀的,但是不同類型的皮膚破損,其預后也不同。皮膚的銳器劃傷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處置。梳棉機傷或大面積的皮膚剝脫或缺損非常棘手,由于梳棉機傷會將皮膚切割為一縷一縷的,幾乎無法很好地縫合修復。大面積的皮膚剝脫傷常常難以判斷剝脫的皮膚是否還殘存血運,回植后是否會出現壞死。皮膚的銳器劃傷也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是被切肉的刀劃傷,由于刀上沾染了肉漿一類的異源性蛋白質,使得傷口非常容易感染和不愈合,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于人或動物咬傷的傷口。
(2)神經損傷的判斷:如果損傷部位以遠出現了感覺的減退、消失和(或)運動的障礙,就要高度懷疑是否傷及了神經,此時,到普通醫院去進行清創縫合就已經不夠了,一定要到手外科專科就診,爭取早期修復神經損傷,以取得盡可能好的療效。
(3)血管損傷的判斷:在開放性損傷中,出血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如果出現傷口噴射性出血,則可能傷及動脈,此時要及時進行按壓止血,或在其近心端上止血帶止血,否則,患者有可能會很快因為失血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如果出現傷口遠端蒼白、無脈、皮溫明顯減低,多提示該部位血運極差,不吻合血管、重建血液循環則肢體不能得以保全,此時,應將患者直接送至有手外科專科的醫院救治,以免因為反復轉院而耽誤了治療。
(4)肌肉、肌腱損傷的判斷:如果出現某一個或某幾個手指的活動障礙,而不合并感覺的減退,則有可能是因為肌腱或肌肉損傷所致,此時應找手外科專科醫生予以修復。
(5)骨、關節損傷的判斷:如果出現骨、關節部位的畸形、反常活動,或者局部的明顯腫脹和壓痛,多提示有骨、關節損傷的可能性。此時,應拍片明確損傷的嚴重程度。在手部拍片時要注意不要僅拍全手的正位片和斜位片,而應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手指或關節拍攝正位、側位和斜位片。這樣,才不至于導致漏診。
2、麻醉選擇
大多數綜合性醫院對于手外傷都不太重視,往往在急診手術室進行簡單地局部麻醉就進行手術。但是,由于局部麻醉的鎮痛效果不佳,而且麻醉范圍較小,這樣不利于徹底清創和全面地進行損傷探查,非常容易導致清創不徹底或漏診、漏治。
一般而言,推薦對于手外傷選擇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這樣麻醉可以基本覆蓋整個上肢,也便于使用氣壓止血帶,不僅可以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而且也可以使手術野更加干凈,有利于提高手術效率。
當然,如果只是指端的損傷,且不考慮進行其他的皮瓣轉位手術,也可進行指根麻醉結合使用指根止血帶。目前比較流行的指根麻醉是進行屈指肌腱鞘內注射麻醉,這種麻醉的優點是只注射一針即可達到麻醉的效果,患者的痛苦小,而且麻醉效果肯定。
如果存在多個肢體的損傷,或者計劃實施其他部位的皮瓣或組織瓣轉位手術,或者患者是小兒,不能配合麻醉,則可以考慮實施全身麻醉。
3、急診清創
開放性傷口的急診清創是至關重要的,清創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患者術后傷口是否可以一期愈合,是否會出現感染。清創時,應盡量將壞死、失活的組織以及嚴重污染的組織予以徹底清理,然后,反復用生理鹽水、雙氧水以及碘伏沖洗創面,沖洗后,如有必要還需二次清創,直至創面清潔、新鮮為止。
既往的手外科教科書非常強調徹底清創,即將所有污染的組織都予以清除,清創徹底后,再對一些重要組織進行重建。但是,對于很多重要組織(如神經、主干動脈等),一旦去除后其重建的效果都可能不盡如人意,加之現代抗生素技術的進步,使得大夫可以在某些情況下進行有限的清創,保留一些被輕度污染的重要組織,或僅剝離其污染的外膜組織,通過對局部污染組織的病原學培養和藥敏實驗,再輔以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素,來盡量保全患肢的功能。
對于污染嚴重、傷口開放時間較長的病例,應考慮是否存在產氣莢膜桿菌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在手術前要進行傷口滲液的涂片檢查,檢查是否存在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或莢膜的存在。如果疑似產氣莢膜桿菌感染,應在單獨隔離的手術間進行手術,手術傷口不宜一期關閉(或者在清創后反復涂片確認再無粗大桿菌或芽孢時,方可關閉傷口),術后如有條件,可輔助進行高壓氧治療。
4、術中傷情評估
在手術中,清創后,手術醫生應該進一步確認術前的傷情評估結果,如果發現新的損傷,應予以詳細記錄,并盡可能一期修復。
5、修復與重建
如果傷口不是污染特別嚴重,手部的外傷都主張進行一期的組織修復與重建,無論是皮膚、肌腱,還是骨骼、神經,如果存在缺損,除了一些特殊情況,都應進行組織移植,因為如果勉強對合,很可能造成組織攣縮或短縮而嚴重影響功能和外觀。
當然,在傷口污染嚴重的情況下,進行一期的組織修復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暫時先行清創術,待二期再行組織的修復與重建。
6、術后處理
手部傷口一般2天拔除引流條,如果傷口是置管引流,則要視引流量的多少來決定拔管的時間,一般是在24小時內引流量少于15ml時即可拔管。手部傷口如無感染,不必經常換藥,5~7天進行一次傷口換藥即可。如果傷口滲出較多,可1~2天換一次藥。如患者血糖正常,傷口無感染,可于術后12~14 天拆線。對糖尿病患者,拆線可延遲。
斷指(斷肢)再植術后、合并血管損傷或進行游離組織移植術后的患者,術后應盡量減少各種誘發血管收縮的因素,以免因術后血管危象而導致手術失敗。首先要盡量減少疼痛的刺激,可以使用止痛藥、止痛泵等,其次要盡量避免寒冷和香煙的刺激。當然,如果有條件使用適當的解痙、擴血管藥物會更好一些,也可以使用烤燈對患肢進行照射。
對于合并血管、肌腱、神經損傷的患者,一般術后都會輔助石膏固定,此類石膏一般需要固定3~4周,在石膏固定期間,不要擅自去除石膏,否則容易導致縫合的血管、肌腱或神經再次斷裂。石膏拆除后,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對于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或對石膏過敏的患者,也可以使用各種支具進行固定。
對于經過功能鍛煉仍存在部分功能障礙的患者,可在第一次手術后4~6個月考慮進行二次手術進行組織的松解、修復或功能重建手術。

- 友情鏈接:
- 手外傷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