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恐水癥)

狂犬病的傳播途徑與發病機制
狂犬病主要是感染了狂犬病毒所致,病毒自咬傷部位侵入后,于傷口附近肌細胞內小量增殖,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漿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每小時3mm。到達脊髓的背根神經節后,病毒即在其內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達腦部,主要侵犯腦干和小腦等處的神經元。
狂犬病的傳播途徑:
(一)有狂犬病毒的狗、貓等動物。在自然界中狂犬病常見于家犬,野犬、貓等動物。狗是狂犬病毒的主要動物宿主,人狂犬病約80%—90%是由狂犬傳播的。
有些動物被瘋狗咬傷后,并未發病,無癥狀,不死亡。只是在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后人就得狂犬病而死亡,而這個“健康”的動物仍然健在。這類隱性帶毒動物占15.2%,家畜的帶毒率不高,在狗當中以小狗為最多,這即是最為危險的傳播源。因為這些常不為人們所重視,所以比典型的瘋狗還厲害。
(二)在患狂犬病的人中,在其唾液中能分離到病毒,雖然由人傳染給人的病例很少見到,但應引起注意。
狂犬病的發病機制:
(一)局部組織內繁殖期:病毒自咬傷部位侵入后,于傷口附近肌細胞內小量增殖,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
(二)侵入中樞神經期: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漿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每小時3mm。到達脊髓的背根神經節后,病毒即在其內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達腦部,主要侵犯腦干和小腦等處的神經元。
(三)向各器官擴散期: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 友情鏈接:
- 狂犬病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