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出血)

大便出血的診斷方法
1.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3.出血量的判斷:血便的次數與量,根據血便的次數與數量來估計大便出血的失血量不甚準確,但血便次數多,每次的量也多,無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標,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塊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證,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數少,甚至數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較小;若紅細胞在腸道內破壞,血紅蛋白與硫化物結合而形成硫化亞鐵時,糞便可呈黑色或稱柏油樣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斷:經積極治療后,患者血便的次數與量明顯減少,提示出血減輕,當患者數天不排便或排出黃色便時,常提示出血已經停止。
5.大便出血診斷的確立:診斷大便出血時應盡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據病史,體征與出血的特點可作出初步判斷,有潰瘍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癥性腸病史者則提示大便出血可能性大,柏油樣便或黑便伴嘔血者,一般均為上消化道出血;而僅有大便出血者,大便出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腸潰瘍者可僅表現為大便出血,此時,需根據病史,癥狀及體征以及血便的特點等進行分析,以判斷是上消化道,抑或大便出血,雖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時,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也可經肛門排出暗紅或鮮紅色血便,但此時患者一般會有嘔血并存,故鑒別常無困難,有發熱,白細胞升高,血尿素氮顯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較大,鑒別有困難時,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內,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樣或暗紅色胃液 ,則提示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無血液而含膽汁的胃液,則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無膽汁,且清亮的胃液時,則只能排除食管與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腸出血,最可靠的鑒別方法是胃鏡檢查術,可立即確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鏡到達十二指腸降部仍未見有出血時,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變)。
6.大便出血的病因診斷: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與體征,部分大便出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診斷,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現為大便后滴血或血與糞便不相混(血液附著于糞便外),血液呈鮮紅時,應考慮痔核出血,年輕患者,當血液附著在糞便的外面,與糞便不相混時,還應考慮有左半結腸息肉的可能;當患者有排出黏液,膿血便時應考慮腸道炎癥,潰瘍性病變,如同時還伴有里急后重者,還應考慮有直腸癌的可能,但是確診仍需依靠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
(1)實驗室檢查: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或血吸蟲卵,則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蟲病的診斷;大便常規發現有紅細胞,膿細胞時,則提示腸道有炎癥性病變,大便培養有利于發現致病菌;如考慮系血液病導致的大便出血,則應作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因子等檢查,必要時應作骨髓象檢查。
(2)肛門指檢:對大便出血患者應作為常規檢查,肛診可發現內痔,息肉或直腸癌及狹窄等病灶。

- 友情鏈接:
- 大便出血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