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與宮頸癌
時間:2011-12-27 21:45來源:求醫網
宮頸糜爛在育齡期婦女中特別常見,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少婦女因為被查出宮頸糜爛而惶惶不安,甚至認為會得宮頸癌,從而四處求醫,甚至花費大量金錢進行治療。宮頸糜爛真的可以導致宮頸癌嗎?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宮頸糜爛”。宮頸上皮分為復層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兩種。鱗狀上皮位于宮頸的表面,柱狀上皮位于頸管內,宮頸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接部稱為鱗柱交接部。胎兒期鱗狀上皮生長至宮頸外口與宮頸管柱狀上皮相鄰,形成一個原始鱗柱交接部。此交接部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宮頸發育增大,宮頸管粘膜組織外移,即柱狀上皮外移,由于柱狀上皮僅為單層,非常薄,可以透見下面的血管及紅色的間質,因此柱狀上皮覆蓋的區域外觀紅色,細顆粒狀,呈“糜爛”狀。而復層鱗狀上皮覆蓋的部位外觀是光滑的,二者有清楚的界限。因此,國外學者將宮頸糜爛稱為“柱狀上皮移位”。移位的柱狀上皮抵抗力相對較差,病原菌容易侵入,而且,移位的柱狀上皮還可以被鱗狀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鱗柱交接部,稱為生理性鱗柱交接部。原始鱗柱交接部和生理性鱗柱交接部之間的區域稱為移行帶。此移行帶正是宮頸癌的好發部位。絕經后婦女,伴隨雌激素水平下降,宮頸萎縮,原始鱗柱交接部又退回至宮頸管內。因此,絕經后婦女很少有宮頸糜爛。
那么宮頸糜爛到底與宮頸癌有無聯系?移位的柱狀上皮通過鱗狀上皮化生或鱗狀上皮化(在宮頸原始鱗柱交接部和生理性鱗柱交接部之間的移行帶區域內),該過程中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刺激,移行帶也正是宮頸癌的好發部位,而且,某些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患者的宮頸也可呈“糜爛”狀外觀,這是導致患者聽說宮頸糜爛會認為自己得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有好多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患者的宮頸并不“糜爛”,臨床上發現,宮頸癌前病變不少發生在宮頸光滑的患者,宮頸癌前病變又稱宮頸上皮內瘤變,主要指的是宮頸鱗狀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宮頸癌大都是鱗狀上皮癌,而腺癌相對比例較少,從這一點上講,看上去“糜爛”的柱狀上皮是很少發生癌的。
由于宮頸糜爛的實質是生理狀態影響下(雌激素)的柱狀上皮移位,不是宮頸癌,宮頸糜爛與宮頸癌沒有直接的聯系,沒有宮頸糜爛的婦女也有宮頸癌的風險。因此,千萬不要認為,只有宮頸糜爛才可能患宮頸癌,宮頸外表光滑的婦女,宮頸癌的風險一點也不低。實際上,宮頸癌的致病元兇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HPV嗜好鱗狀上皮,與宮頸有無糜爛沒有多大關系,值得欣喜的是,大多數HPV感染僅為一過性或間歇性感染,如果機體免疫功能正常,HPV多可自然轉陰,無需特殊處理,機體清除HPV的時間大多需要8-10個月的時間,只有持續性HPV感染才有可能發展為宮頸癌,而且從感染高危型HPV至宮頸癌的發生通常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一般要經歷持續HPV感染→宮頸上皮內瘤變(簡稱CIN,即通常所說的癌前病變)階段→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為宮頸癌的預防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我們可在這一較長的時間內,在沒有發生癌變之前,將患者篩查出,及時診治,避免等到得了宮頸癌而悔之晚矣。對于性生活達3年以上者,無論宮頸是否光滑還是糜爛,一定要定期做宮頸細胞學檢查,以期篩查出癌前病變,及時治療,避免宮頸癌的發生。同時,我們期望將來HPV疫苗的預防接種獲得預防宮頸癌的奇效。
那么,不少朋友想知道,HPV持續感染為什么就能逐步導致宮頸癌呢?這也是婦產科工作者和研究者關注的問題,通常HPV感染后使受感染的細胞發生一些變化,如抑癌基因作用被遏制,致癌基因作用增強,細胞染色體不穩定等,遺憾的是,具體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
因此,宮頸癌的發生與高危型HPV感染及機體免疫力有關,與宮頸生理性“柱狀上皮移位”無直接聯系,也就是說與宮頸看上去糜爛還是光滑無多大關聯,廣大女性朋友千萬不可認為只有宮頸“糜爛”才有可能得宮頸癌!要想不得宮頸癌,莫忘定期宮頸病變的篩查,英美等發達國家正是由于子宮頸癌篩查工作較好,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明顯下降,我國估計95%的婦女未進行過宮頸癌的篩查,致使宮頸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呼吁,生育年齡的婦女,特別是宮頸癌高風險人群如性生活過早、多個性伴侶、多孕多產、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營養不良、性混亂以及宮頸癌家族史、免疫力低下等,一定要重視宮頸癌的篩查,宮頸癌重在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