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男科 | 婦科 | 腫瘤 | 神經 | 肛腸 | 皮膚病 | 肝病 | 骨科 | 心血管 | 耳鼻喉 | 整形 | 腎病 | 眼科 | 性病 | 風濕科

登錄|注冊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北京市鼓樓中醫院 > 醫院資訊 > 心理健康

北京市鼓樓中醫院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成立于1951年,1993年經市政府、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準成立“京城名醫館”,1997年評為“二級甲等中醫醫... [ 詳細 ]

  • 【類型】二級甲等 / 專科醫院
  • 【電話】010-64012858
  • 【網址】www.bjsglzy.com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豆腐池胡同13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心理健康

時間:2012-11-01 10:38來源:求醫網

  中醫心理保健

  中醫心理學是中醫學的分支學科,以國內傳統文化為背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積極吸取現代科學尤其是其現代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知識,研究人類的心理活動規律,并用以指導臨床實踐的一門學科。

  中醫學認識的心理世界

  一、“心主神明”的“形神一體論”

  《黃帝內經》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這條經文不僅指出了神生于形,而且強調了只有當神與形統一于一體時,才能形成人的生命。《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說:“心藏神。”“君主”表示高于一切,意思就是說心在臟腑中占優要地位。“神”是指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活動,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體現,所以說“心主神明”。這也說明古人對心的理解,包括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在內。人體臟腑、氣血在心的這種中樞神經系統影響下,進行統一協調的生理活動。如果心有了病變,失去了統攝的作用,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形神合一論是中醫理論的指導思想—整體恒動觀,在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中的具體體現,是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的基礎。神的概念內涵是一元的,即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廣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因此這一概念本身,就體現了中醫心理學的心理生理統一觀。神與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從本源上說,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從作用上說,神又是形的主宰。神與形的對立,是生命運動的基本矛盾;神與形的統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與形的對立統一,便形成了人體生命這一有機統一的整體。“形神合一”的生命觀,是中醫學“整體恒動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神合一論”的具體內容,為中醫心理學的心理生理統一觀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它長期以來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并為現代科學進一步闡明生命的本質,以及疾病發生的規律,提供了若干寶貴的線索。

  二、獨具特色的陰陽睡夢論

  以陰陽學說為理論,從形神統一的唯物觀出發來解釋人體的睡眠及夢境。夢是一種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動,中醫認為做夢時是人處在靜中有動,陰中有陽的狀態。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動常常在睡夢中反映出來,如“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等。對于和人體疾病號有關的夢,中醫認為“淫邪發夢”這種夢亦有一定規律,如病在上多夢騰飛,病在下多夢墜落,病在膀胱多夢入廁,病在前陰多夢性交。(有時是人類本能欲望的反應)陰氣盛多夢涉水;陽氣盛時多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格斗廝殺等。實際上沒有無夢的睡眠,但如果出現惡夢不斷,驚起夢游,夜夜夢遺等就是病態了。

  三、最古老的人格理論——陰陽五態人格

  陰陽平和原本是中醫學的一個概念,是用來定義一種體質的,來源于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其“通天”篇中,描述了“陰陽五態人”,即五種體質的人:太陽人、少陽人、太陰人、少陰人、陰陽平和人。

  太陽(多陽無陰)之人:容易自滿,為人傲慢,好言大事,有著很高的志向,但容易剛愎自用,有時愛說空話。過于自信,做事失敗時不知悔改。

  少陽(多陽少陰)之人:做事精審,很有自尊心,但愛慕虛榮,稍有地位則自夸,喜歡外交際而難于埋頭工作。

  太陰(多陰無陽)之人:不愿付出,這種體質的人反應較一般人遲鈍,動作遲緩,外表謙虛,內心險惡。喜怒不形于色,不識時務,只知利己,慣于后發制人。

  少陰(多陰少陽)之人:愛貪小便宜,看到別人有所得則嫉妒,心思深藏不露。

  陰陽和平(陰陽氣和)之人:心態平和,謙虛從容,與世無爭,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其中陰陽平和質是功能較為協調的體質類型,也是古人最為推崇的體質類型。體質特征為:身體強壯,胖瘦適度;面色與膚色但都明潤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開朗、隨和;食量適中,二便通調;舌紅潤,脈象緩勻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工作潛力大;自身調節和對外適應能力強。具有這種體質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患病,易于治愈,康復亦快,有時會不藥而愈。如果后天調養得宜,無暴力外傷、慢性疾患及不良生活習慣,其體質一般不易改變,易獲長壽。

  四、中醫學的五臟情志論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不可能生存在真空中,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引起情緒的波動。中醫就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波動總結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不同心理情緒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心理情緒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緒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人的心理情緒活動與內臟密切相關,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同時中醫認為某種情緒太過,就會傷及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多種病變的發生。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之間互相聯系,可以相互影響,如生悶氣會導致肝氣橫逆,又常犯脾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等證。

  中醫非常強調氣機,認為百病皆生于氣,某種情緒的過度發作常常也可以影響到人體氣的運行。如: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見經常容易生氣的人多數的表現為面紅目赤;在正常情況下,歡喜能緩和緊張,心情舒暢。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常常表現為精神不能集中,甚至達到發狂的表現,范進中舉后的表現就是如此;過度悲傷,可以使肺氣耗傷,表現為抑郁,意志消沉,經常唉聲嘆氣,或者長出氣;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于下,常常表現為大小便失禁,我們常常說的嚇得屁滾尿流就是如此;思慮過度,則傷心脾,常常表現為不思飲食,消化不良等。

  另外,情緒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

  所以我們要駕馭自己的精神世界,保持精神的穩定,控制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學會釋放負性情緒,善于利用積極情緒,讓生活充滿樂趣。

  古代名醫的心理療法

  一、華佗去血瘀

  三國時期杰出的醫學家華佗,在心理治療方面有著許多精辟的論述及治驗病案。《華佗神醫秘傳》中說:“優則寬之,怒則悅之,悲則和之,能通斯方,謂之良醫。”意思是說,一個高明的醫生,必須能夠針對患者的不正常情志,進行心理治療。

  《三國志?華佗傳》記載:曾有一位郡守得了重病,請華佗醫治,華佗診斷后,悄悄地告訴郡守的孩子說:“使君得的不是平常的病,有癖血積在腹中。必須設法讓他火大,把癖血吐出來,才能治好,否則就沒救了。你可把使君平日所做的荒唐事都告訴我,我安下心來封書信激怒他。”他孩子說:“只要能治好病,有什么不能說的!”于是把他父親做的許多乖謬之事,全部告訴了華佗。華佗便留下一封書信責罵他。其父看后十分惱怒,便命令士卒去抓捕華佗,卻沒有抓到,郡守氣得連吐黑血一升多,病就逐漸好了。

  華佗掌握了權貴者自尊易怒的心理特點,不處藥方,反刺其短處,“留書責罵之”,陰性疾病用陽性情緒刺激,這樣大大激怒郡守,“怒則氣上”,血隨氣逆,癖血吐出而病愈。

  二、子和治心病

  金元時期名醫張子和臨證重視心理療法,子和先生一個非常有趣的病例:舉人項關老年得子,全家人都很高興,但是孩子未滿周歲,不幸夭折,項夫人悲傷過度,得了重病,服遍各種藥物不見效果,請名醫張子和診治。

  張先生查明原因,突然起身說“老伴要我做油豆腐嵌肉,我還未辦妥,得速速回家,不然老伴的火爆脾氣會毫不留情啊,要用拳頭來伺候我了!且容我今日先告辭,明天我一定親自送藥上門。不見不散!”項夫人聽了這話不禁笑出聲來。第二天,張先生來項家,急得一頭汗,說“未找到藥,只得道歉。”項夫人看到張先生的狼狽樣,大笑起來。第三天張子和進門一脫袍便找藥,非但沒有找到,還露出了里面的女人衣衫的一角。張子和連忙說“呀!來時匆忙穿錯了衣衫。見笑見笑!”項夫人看見后捧腹大笑。張顯得很不好意思。他走后,項夫人越發笑個不停,真是從來沒見過的“名醫”。自此項夫人見人就講,講一次笑一次,不出半月,項夫人的病奇跡般痊愈了。數天后張先生來到舉人家,索要診療費。項夫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三劑良藥!

  三、香巖醫痘疹

  清朝名醫葉天士,為溫病學奠基人之一,臨床長于治療時疫和疹痘,當時名噪大江南北。

  葉先生治療痘疹有很多方法,不僅精于用藥,也擅長運用心理治療。在《不藥療法驗案》中就曾記載有香巖先生運用激怒療法透發痘疹的案例。某日,香巖先生乘坐小轎路過某地,在轎中無意間看到路旁一采摘桑葉的婦女有異,便急令停轎,并讓轎夫前去樓抱。此婦人突然被如此非禮,不禁勃然大怒,厲聲責罵。其丈夫見此情景,也撲將過來扭住轎夫要對其毆打。此時香巖先生急忙勸阻,并對采桑婦的丈夫解釋說:“你的婦人患有痘疹之疾,現已停滯在皮膜之間,因氣機閉塞而不能透出,我見之特使用此法激怒她。這樣一來,痘疹在今天夜間便可以透發出來,否則她的性命就難保了。”當夜,采桑婦痘疹果然透發,驗證了香巖先生此言不謬,此法不妄。這則案例是利用情志的變動來調節氣機,因此中醫心理學又稱其為“情志調氣法”。是運用激怒的方法來宣暢氣機,促進體內氣的運行,以達到透發痘疹的目的。

  撩開心病的面紗

  一、心理疾病

  所謂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于各種精神心理上的原因,而使自己觀念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范軌道和現象。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范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有超負荷的工作壓力、感情與家庭的變故、生活貧困、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學習任務過于繁重、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老年人缺乏精神關愛等等。

  成年人常見心理問題有:

  1、工作適應疾病:過度成就壓力、物質金錢關系不當(如致富后的空虛癥、吝嗇癖等)

  2、職業性心理疾病:教師的精神障礙、單調作業產生的心理障礙、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問題、高溫作業的神經心理影響。

  3、性心理疾病:露陰癖、窺陰癖、窺淫癖、異裝癖、自戀癖、性厭惡、戀物癖等。

  4、針對中老年的心理疾病: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綜合征、癡呆、阿爾采莫氏病、老年期譫妄、退離休綜合癥等。

  二、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社會因素誘發的軀體功能紊亂或器質性損害的一類疾病,這類疾病不是由于軀體疾病引起的,在發病前往往超過機體承受能力的情緒刺激,如生氣,著急等。

  常見的心身疾病按各器官系統分類包括:心血管系統的有冠心病、冠狀動脈痙攣、神經性心絞痛、陣發性心動過速、心臟神經癥、原發性高血壓、心律不齊等;消化系統疾病有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惹綜合征、賁門痙攣、慢性胰腺炎、神經性嘔吐、習慣性便秘、胃痙攣、心因性厭食、貪食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神經性咳嗽、過度換氣綜合征等;內分泌系統的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肥胖癥、糖尿病等;神經系統的疾病如緊張性頭痛、偏頭痛、慢性疲勞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陽萎、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皮膚科疾病如斑禿、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搔癢癥等;眼科疾病如青光眼、弱視等;耳鼻科疾病如美尼爾氏綜合癥、失音、口吃、咽部異物感等;婦科疾病如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經前緊張癥、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等;口腔科疾病如舌痛、口炎、口臭等;兒科疾病如包括哮喘、遺尿癥、夜驚癥、口吃等。

  心身疾病治療強調心身同治。具體而言,治療方法要注重心理治療,如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等,如有需要,可用藥物輔助治療,如抗焦慮、抗抑郁藥。中醫藥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如針灸療法,對心身疾病,特別是疼痛性不適、失眠等病癥療效顯著。

  三、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們衣、食、住、行、娛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以及社會、經濟、精神、文化各方面不良因素導致軀體或心理的疾病。它是發達國家在對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調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再說簡單點,生活方式病是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積累形成的。如果你年輕時不注意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會陷入“前半輩子以命換錢,后半輩子拿錢換命”的境況。

  “生活方式病”很可怕,因為它已經融入了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開私家車上下班、坐電腦前完成一天的工作、餐桌上推杯換盞、燈紅酒綠的夜生活里度過夜晚時光……這曾是許多人追求的幸福生活,而今我們享受到了,“生活方式病”卻已經開始纏身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取代傳染疾病,成為“頭號殺手”。現代人類所患疾病中有45%與生活方式有關,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與生活方式有關。

  生活方式病包括的疾病有: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以部分惡性腫瘤。這些疾病難以治愈,嚴重的危害人們的生命和健康。

  舉一個高血壓的例子來說,酗酒是高血壓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飲高度酒精含量的白酒。我國目前餐桌上應酬時常有不喝白酒不夠朋友、“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的風氣。喝一杯白酒,必定會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長期飲酒會成癮,形成惡性循環,并常以中風告終。此外,酒還會部分抵消某些降壓藥物的作用。

  飲食也與高血壓的發病密切相關,如日常生活中食用過多的鹽不但可以使不少人發生高血壓,而且還會直接損傷全身各處的血管壁,引起血管硬化,導致心肌梗死或腎功能衰退。

  肥胖是高血壓的高危因素,高血壓和肥胖是一對“好兄弟”,它們形影不離——高血壓病人中一半左右是胖子,而肥胖人群中有一半是高血壓。胖有很多種,有的人胖集中在腹部上,腰圍粗,肚子大,我們稱之為“向心性肥胖”,這種胖最危險——常常有高血壓并伴有血脂紊亂、血液胰島素增高、糖耐量異常,被稱為“代謝綜合征”。肥胖存在多重危險因子,由于體內脂肪堆積過多,腹部脂肪通過血管到肝,引起脂肪肝,嚴重時引起肝功能異常,甚至肝硬化。

  壓力過大也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不良心理因素可導致高血壓。現在社會上競爭激烈,工作節奏明顯加快,不少人由于工作壓力過大,心理狀態容易產生不平衡,造成交感神經興奮過度,表現為工作時心動過速、火氣大;休息或睡眠時心率明顯減緩。長期心跳過快(≥75次/分),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比率會隨心率增加而直線上升。

  孤獨感與高血壓有很強的關聯性。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人類的孤獨感和血壓升高有聯系,而血壓升高是心臟疾病的征兆。參與研究的人填寫了一個由20個問題組成的調查問卷,對他們孤獨的程度進行判斷。一半多一點的人被認為至少是中等程度的孤獨,相比孤獨感輕一些的人,他們的血壓要高。

  中醫治療心病的絕活

  一、預防生活方式病的方法

  1、疏結開導法

  這種方法與西方心理學中的認知療法類似。就是通過說理開導、同情安慰,改變患者的病態心理環境。在一定條件下,語言對心理、生理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正確運用語言工具,對病人進行啟發誘導,強化心理效應。宣傳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分析病因病理,解脫病人的顧慮,可以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機體康復。

  2、移精變氣法

  這是中醫古老的“祝由”心理療法。祝由一詞,出自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即是用語言轉移患者的精神所關注的方面,改變其氣血紊亂狀態,而治愈疾病。

  唐代王冰對祝由的注釋為“祝說病由,不勞針石”。因此,祝由療法實際上是一種頗有價值的心理療法,應倍受珍視。

  這種方法是醫生根據病人的客觀表現,分析病情,祝說發病的緣由,轉移病人的不良的病理體驗,如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體驗,使達到《黃帝內經》中所推崇的“精神內守”境界,以達到治病的目的,故稱“移精變氣法”。此法適用于疑神猜鬼,妄識幻想,驚恐迷惑,深情愛惡等導致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患。

  3、情相勝法

  是利用情志相互制約的關系克服不良精神狀態,也叫以情勝情療法。它是根據五志、五臟間存在著五行制勝的原理提出來的。可見情志療法就是有意識地采用另一種情緒活動,去戰勝調節因某種情緒刺激而引起的疾病,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醫理論中,五志指怒、喜、思、悲、恐五種情緒體驗,這五種情緒又根據五行理論分屬于肝、心、脾、肺、腎五臟,即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根據五行相互制約的理論來治療疾病。如水克火,用驚嚇的方法可以治療因過喜引起的病癥,我們所熟悉的范進中舉后大喜,瘋癲著,被其老丈人用兩巴掌嚇醒的例子講的就是“恐勝喜”的治療方法,可見我們的中醫心理學思想在古代的民間已經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了。

  下面舉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方法。《后漢書》記載,宜陽太守孫翼,因長年憂思氣結患了憂郁癥,服數藥均罔效,派人請來當地名醫石勝診治。石勝不僅醫術高明,且詩文絕倫。他察言觀色并詳細了解太守的病因病情之后,便給太守開了一個奇妙的處方,然后還索要了些珠寶銀兩,便不辭而別。石勝走后,太守忙展開處方細看,只見一紙上畫了一個光著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寫著“太守”字樣,下面還落有一首諷刺詩“太守姓孫實不祥,呼宗喚爺度時光,開口比人小兩輩,姓‘兒’也比姓孫強。”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石勝,此時石勝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交差。太守越看越惱,越看越氣,竟氣得吐出了黑色穢物,誰知穢物一吐,頓感一陣清爽,胸腹舒暢,憂郁便清。太守仔細想來,便領悟到了石勝高妙之處。石勝按照脾屬土,在志為憂;肝屬木,在志為怒,怒則肝氣克土的中醫理論,巧妙運用諷刺、侮辱等手段,取得了以怒勝憂。

  4、暗示開導法

  由于某種原因而心理受刺激,久而久之總覺這種原因仍然存在于自己的意識之中,而心理不得安寧,如“杯弓蛇影”的故事即是指此。對這種病人可采用暗示療法,就是把某種觀念暗示給病人,使這個觀念在病人的意識中發生作用。暗示開導中還包括開導式的解釋、說服法,意思是要利用病人求生的欲望對病人進行說服開導,明確告訴他們服從醫囑治療與戰勝疾病的利害關系。誘導病人創造適應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條件,以便同醫生合作,而治愈疾病。

  唐時有一婦人,曾經誤食一蟲,從此之后,經常懷疑此蟲在體內作怪,漸漸得,得了一種病,久治不愈。一天請京城一位名醫來診,該醫生在了解了病情之后,囑咐主人丫鬟中比較知己且做事謹慎者,說:現在用藥讓夫人吐,你用盤盂盛著吐出物。就說在吐的時候,有一小蝦蟆爬了出去去,千萬別讓夫人知道這是謊言。所有的仆人也必須遵守這一規則,于是這個病痊愈。本案是疑心病,婦人誤食一蟲,害怕蟲在肚中作怪而起病,因為心因沒有消除,故而久治不愈。“心病還須心藥醫”,醫家用藥催吐后,暗使人將蝦蟆混入,使患者產生蟲去病將愈的信念,暗示的正效應發揮了作用,此疾永除。

  應該指出的是暗示既有正效應,也有負效應。積極的暗示常可用于治療,暗示用之不當也會產生嚴重的負效應,故臨床應用時須針對患者的心理活動特點謹慎、靈活施之。運用此法的醫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優秀性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豐富的社會學和生理學知識,以便使暗示更趨正性、穩固、持久和巧妙。對文化程度偏低、易受暗示的患者,運用此法療效更佳。

  5、順意從欲法

  即是順從患者的情緒和心理需要予以滿足。而順意從欲法就是順從病人被壓抑了的情緒、意志、滿足病人心身需要使其心情舒暢而治愈疾病,它是我國古代醫家歷來強調的一種心理療法之一。

  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欲求過高過強或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緒反應激烈者居多,當事人有某種強烈的欲望,同時自我克制也十分強烈。此類患者欲求受到壓制,并非外界環境所為,大多是來自個體內部的自我壓制,多半與當事人的某種認知障礙有關。對此適用從欲法。

  6、移情調志法

  意思是說,通過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病所轉移于它處;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患者脫離不良刺激因素;或改變病人內心慮戀的指向性,使其從某種情感轉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這就“移情”。

  傅青主治一婦人由于猜忌其丈夫有外遇,突然間患腹痛,在地上翻來覆去,不能忍受,丈夫來請傅青主診治。傅青主囑其丈夫在婦人床前擺放米舂,用力搗一千下,婦人服了這搗了一千下的米,腹痛立止。此移易性情之法,不問藥餌。此案傅青主運用轉移療法,當婦人親眼目睹丈夫不辭辛勞親自搗藥千杵的場景,立刻改變了丈夫已經另有所愛的錯誤認識,妒嫉怨恨的負面情緒變成了感動不已的情緒,心因性疾病“,不問藥餌”,不需要藥物當然也會好。

  清?吳尚先在《理鑰論駢文》中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就是說平時注意修養,當心境不遂時聽音樂、練書法、填詞賦詩、繪畫、雕塑等等都可以起到陶冶情志,寄托思想,調神去疾的心理治療作用。心身疾病病理過程中一些導致或影響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為患者心身功能相對穩定的刺激灶,它反復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趨紊亂,而這種紊亂又強化著這類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惡性循環,使病證遷延難愈。對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轉移注意療法,有意識地轉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減弱其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琇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則病自愈”。

  凡患者過分關注自己的病痛,以致這一心理活動有礙于疾病治療和康復時,都可選用本法;若患者過分注意軀體的某些部位,從而成為強化了的病態條件反射,亦可試用。此外,本法還可用于糾正某些由于注意力過分集中而出現的病態行為。

  7、增強耐受法

  這個方法與西方心理學行為療法中的系統脫敏療法,這種方法用于治療恐怖癥效果尤佳。病人因受到某種刺激哪怕是極輕微的,只要相似,就可以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可以有目的的制造這種強烈的刺激,讓病人增強接收和耐受刺激的能力。

  《儒林事親》中講了這么一個病例,有個叫衛德新的人,其妻在一次旅途宿店時,當晚碰上一群強盜搶劫,嚇得她從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聽到些許聲響,她便會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諸醫用藥治療,病逾一年而不見好轉。張子和經過細心觀察、分析,認為屬膽氣傷敗,應采取心理療法。他讓兩名侍女抓住病婦的兩只手,將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張小茶幾,張子和指著茶幾說道:"請娘子看這里!"話音未落,"砰"地一聲,他用棍使勁打在茶幾上。病婦見狀大驚,張子和說:"我用棍子打茶幾,你怕什么呢?"待地心神稍定,張于和又敲打小茶幾,這回她果然不那么驚怕。張子和重復以上動作,并用手杖敲門,暗中讓人劃病婦背后的窗戶紙。病婦漸漸驚定,笑問道:"你這算什么治法呀!"張子和回答說:"《內經》說:"驚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見慣自然不驚。對受驚者,治療時要設法讓他對受驚的誘因感到習慣,覺得跟平常一樣。"這一番解釋,說得病人點頭稱是,當晚,張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門窗,通宵達旦地折騰她。從這以后,病人即使聽見雷響也不再懼怕了。

  8、神秘的“醫心方”

  在國內古代和近代,先哲們也早已經重視與心理疾病作斗爭了,創造了醫方、歌訣、禪話、楹聯等多種形式治療“心病”妙法,不僅生動有趣,流傳甚廣,而且于幽默之中蘊含著無窮的人生哲理。

  唐代天際大師石頭和尚醫術高超,名揚天下,他開出專治心病的妙方,歷時1000多年,仍保存在云南昆明華亭寺里:“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法:“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蘿密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肚中毒,笑里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對此方的功效,大師這樣說:“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妙藥,方可成就”。“況此不勞主顧,不費藥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從古到今,許多人以此為座右銘,治好了自己心病。

  明朝優秀醫學家徐春圃在他的《古今醫統大全》一書中載有“和氣湯”與“快活無憂散”兩方。“快活無憂散”:除煩惱,斷妄想。此二味等分,研為極細末,用清靜湯服下。必能清氣爽神,快活無憂。此方藥味甚鮮,奏功極大,且藥性不寒不熱,,不苦不辛,不必遠求產藥之區,可自我找求之,自找得之。雖神農、本草所末載,東垣、丹溪所末論及,自是人間一種妙藥。茍能日服一劑,勝服“四君子湯”百劑也。“和氣湯”:先用一個“忍”字,后用一個“忘”字。此二味和均,用不語唾咽下,服后飲醇酒五七杯,飄飄然半酣猶佳。專治一切客氣、怒氣、怨氣、抑郁不平之氣,消痰化淤,清氣益脾。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繼之以志,可無終身之憾也。

  朋友們,如果您有什么不順心之事,不妨唱首歌訣,說個禪話,吟句楹聯,笑口常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或許就能使您的心輕松起來。

  9、音樂療法

  音樂及用音樂頤養身心,我國古代早有記載。中醫將“五聲調式”與“五行學說”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導引”,是基于當時的諸子百家對音樂能頤養身心的實踐而逐漸形成的。

  音樂可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生理層面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經傳導、血壓和內分泌等。科學家發現輕柔的音樂會使人體腦中的血液循環減慢,高音階或快節奏則會使人體的肌肉緊張。心理層面,音樂會引起主管人類情緒和感覺的大腦的自主反應,因而促使情緒發生改變。許多研究顯示,平靜或快樂的音樂可以減輕人類的焦慮。

  面對壓力,聆聽自然和諧的音樂,可能在短短時間內將壓力全然釋放,讓身、心達到充分的平衡。

  二、中醫養生之飲食“療心”

  1、深水魚:研究認為,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可產生常用抗憂郁藥如碳酸鋰的類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慮減輕。

  2、香蕉:香蕉含有一種稱為生物堿的物質,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較好來源,這些都可以幫助大腦減少憂郁情緒。

  3、葡萄柚:葡萄柚不但香味濃郁,更可以凈化繁雜思緒、提神醒腦;其所含的高量維生素C,不僅可以維持紅細胞的濃度,增加抵抗力,而且是參與人體制造多巴胺、腎上腺激素等“興奮”物質的重要成分之一。

  4、菠菜:菠菜除含有大量鐵質外,更有人體所需的葉酸。人體如果缺乏葉酸,則會導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癥和早老性癡呆等。研究發現,那些無法攝取足夠葉酸的人,5個月后都無法入睡,并產生健忘和焦慮等癥狀。

  5、櫻桃:研究發現,櫻桃中有一種叫做花青素的物質,可以減少炎癥。專家認為,吃20粒櫻桃比吃阿司匹林更有效;有報道指出,長期面對電腦工作的人會有頭痛、肌肉酸痛等毛病,也可以吃櫻桃來改善狀況。

  6、大蒜:德國一項針對大蒜對降低膽固醇功效的研究,調查問卷發現,吃了大蒜之后,人感覺不易疲倦、焦慮減輕、不容易發怒。

  7、南瓜:南瓜能制造好心情,是因為它們富含維生素B6和鐵,這兩種營養素能幫助身體所儲存的血糖轉變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腦部惟一的燃料,能幫助人體維持旺盛精力。

  8、低脂牛奶: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讓有經前癥候群的婦女服用了1000毫克的鈣片3個月之后,3/4的人都變得不太緊張、暴躁或焦慮。低脂或脫脂牛奶是鈣的較好來源。

  9、含硒類食品:英國心理學家們給接受試驗者吃了100微克的硒之后,受試者普遍反應,覺得精神很好,思緒更為協調。硒的豐富來源有干果、雞肉、海鮮、全谷類等。復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麥面包、蘇打餅干,其所含有的微量礦物質如硒,能改善情緒。

  三、中醫治療抑郁主要食療方

  1、百合糖水湯:百合100g,加清水500ml,用文火煮至熟爛后加糖適量,分兩次服食。百合甘苦微寒,能清心安神,治療心煩不安,失眠多夢。此湯可用于病后余熱不凈,體虛未復的虛煩失眠,對伴有結核病史失眠患者療效尤佳。

  2、甘麥大棗湯:浮小麥60g,甘草20g,大棗15枚(去核)。先將浮小麥、大棗淘洗浸泡,入甘草同煎煮,待浮小麥、大棗熟后去甘草、小麥,分兩次吃棗喝湯。此方為漢代名醫張仲景名方,雖用藥普通,但養心安神功效顯著。

  3、丹參冰糖水:丹參30g,加水300ml,用文火(小火)煎20分鐘,去渣,加冰糖適量再稍煮片刻,分兩次服用。丹參苦微寒,活血安神,對長期失眠者有安神作用,對患有冠心病、慢性肝炎等病患者,尚有改善原疾病的作用。

  4、茶葉加酸棗仁:每天早晨8時以前,取綠茶15g用開水沖泡兩次,飲服,8點以后不再飲茶;同時將酸棗仁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晚臨睡前取10g用開水沖服。連續服用3—5天,即可見效。

  茶葉能提神醒腦,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咖啡因能興奮高級神經中樞,使人精神振作,思想活躍,消除疲勞,所以對失眠者白天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狀況有調整作用。酸棗仁有養心安神、遏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促進失眠者在夜間進入睡眠遏制過程有良好的效應。一張一弛,一興一抑,效果顯著。

  四、按摩健腦護腦

  經常性的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經的敏感性,調節大腦神經系統的興奮與遏制作用,增加大腦血流量,改善和增強腦細胞的能量代謝,延緩大腦衰老。氣功是通過動靜結合,運用調心、調息、調身的共同作用來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按摩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用手在人體的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推拿、按摩和揉搓,藉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功能,調整陰陽平衡,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以下的按摩方法可以養腦、護腦、健腦。

  (1)雙手五指自然分開,似作梳頭動作,沿著前發際向后梳至后頸發際。

  (2)手指先按順時針的方向,再按逆時針的方向,按摩頭部的百會、太陽、風池等穴位。

  (3)以同樣方法,分別按摩手心的勞宮穴和足心的涌泉穴。

  (4)對眼、鼻、耳等部位及其有關穴位按摩,以引起神經感受器官的條件反射。

  經常性的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經的敏感性,調節大腦神經系統的興奮與遏制作用,增加大腦血流量,改善和增強腦細胞的能量代謝,延緩大腦衰老。

  積極心態,笑看人生

  一、笑?快樂?健康

  “笑一笑,十年少”這一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使自己笑得起來,笑得開心,可是一門學問。笑,一定要是快樂的笑,健康的笑、內心的笑、真誠的笑。正常的笑是一種快樂情緒的外在表達,而正常的快樂是一種健康的、表示內心愉悅的情緒體驗。

  快樂不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常常也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和重要標志。一個精神充實、工作與生活都充滿快樂的人,必然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的人,又必然是一個快樂的人。心理健康狀態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與家庭、社會、事業都密切相關。美國心理學家經過長達10年、對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0多人進行的調查研究證明,快樂是人為特有的一種心理感受,一個生活處境相同的人,樂觀主義者往往健康無恙,即使偶爾患病,也容易不藥而愈。但是,這種快樂,一定是健康的,輕松愉悅的。是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寧靜致遠的人生理念,理性豁達的人格修養,寬容禮讓的處世方法。

  二、怎樣追求快樂

  1、追求理性的快樂

  快樂,是人生永恒的話題。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如果你沒有感覺到快樂,那你的心理與行為出了問題。快樂是自身的感受,要自己去體驗與尋找。我們要學會如何快樂。

  2、向自然要快樂

  春夏秋冬、早晚午夜、日月星辰、風霜雨雪——良辰美景樂在眼前;花草魚蟲,湖光山色,藤蘿樹木,天光云彩——萬物生機樂在其中;萬物靜觀皆自得,只要你愿意享受人生,享受快樂,一切快樂都在其中。舉一個例子,康熙皇帝的奶奶孝莊,在其晚年的時候,康熙已經穩坐皇位,成為一代大帝,自己不再為康熙的江山操心,有時不免孤獨,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思,遂與花卉對話和交流,那場面,仿佛人與人之間的竊竊思語,情真意切,讓人感覺到萬物皆有生命。

  3、向人生要快樂

  人生的快樂,并不在于大目標的最終實現,而在于一個豐滿的人生實踐過程,在于一點一滴的積累。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前進一步,每克服一個困難,每做出一點工作,每取得一點成績,都是一種快樂,都可以使人愉悅,就看你會不會欣賞,能不能欣賞。

  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無論你所處在什么地方,快樂無處不在。學生有學習之樂,成人有工作掙錢之樂,科學家有發明之樂,研究者有探索之樂,工人有制造之樂,農民有播種豐收之樂,醫生有治病救人之樂,夫妻有恩愛養育之樂,朋友有互助想念之樂,旅游者有山川優美之樂,探險者有戰勝征服之樂,……只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經營人生,你就會真正地享受人生的無窮樂趣。

  4、向時間要快樂

  雷鋒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借雷鋒的這句名言,也完全可以用來闡述生命、時間與快樂的關系。我們也可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快樂當中去。你不妨試一試,每天早上一起床,首先就告訴自己,今天無論遇到什么事,都會處在快樂當中。

  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切都在樂中,樂在一切之中,這就是時間與快樂的辯證法。我們要學會在一切時候,都能使自己處在輕松快樂的情緒狀態或心境當中。

  睡眠是門學問

  一、每天睡多久合適

  每天每個人的睡眠時間年齡不同而不同。大多數成年人的夜間睡眠時間范圍為6~9小時,平均水平在7~8小時。有調查研究顯示,每天睡覺6~7小時的人平均壽命要比那些每天睡覺達8小時的人長。因此,每個人雖然應該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但也不必對睡眠時間過于苛求,提高睡眠的質量、保持正常的睡眠心態可能更加重要。最適宜的睡眠量是以白天是否能保持精神為準。

  二、失眠常見的心理因素

  1、有的人每到傍晚臨睡時,就擔心、發愁,處在“又要睡不著了”的失眠恐怖狀態中,這種情況,心理學稱之為“預期性焦慮”。

  2、有的人因為白天工作、學習中一時的不如意,在臨睡時思前想后,患得患失,難以入眠。

  3、有的人在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后,晚上睡覺時也是瞻前顧后,左思右想,始終處于進退兩難焦慮無助的狀態。

  4、有的人,原本睡眠很好,甚至當他睡著后,別人在他臉上畫了“眼圈”,他都不知道,這時把他推醒后,他卻堅持說“根本未入睡”,問他眼睛周圍的圓圈從何而來,他雖然無言以對,但仍堅持說未睡著,這種情況稱之為“主觀性失眠”。

  人的一生既有驚恐、悲傷、煩惱、挫折、不滿和失落感等消極情緒,也有高興、愉快、滿足和幸福感等積極情緒,不論積極或消極情緒都會影響睡眠。因為白天生活中累積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壓抑未能得到很好地解除,所以容易產生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或者由于一些人中樞神經系統對生理變化缺乏調節和應急能力,因而精神上的過度興奮,必然會導致失眠。

  三、老年人失眠的幾大誤區

  1、睡得少就是睡得不好

  老年人伴隨年齡增加而睡眠減少,這是正常現象。因為老年人新陳代謝速度減慢,精力消耗減少,容易出現入睡困難和覺醒時間延長、睡眠中醒來次數增多等。通常老人一天只要睡夠四五個小時,而且在第二天精神飽滿,就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失眠的問題。上了年紀的人要避免陷入“睡眠時間的長短決定睡眠質量”的誤區,只要第二天感覺精神狀態良好,雖然睡眠時間減少,也并不需要特殊治療。

  2、失眠去神經科就診

  大多數老年人出現失眠后,往往會去醫院的神經科就診。其實,失眠屬于精神科的診治范圍。因為失眠很有可能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問題引起的,如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都有可能影響睡眠質量,導致睡眠障礙。所以治療失眠,需要先明確引發失眠的原因,只有先治療原發疾病,才能治好失眠。

  3、治失眠還是要靠吃藥

  不少老年人一旦發現自己睡眠減少,就靠吃安眠藥來解決問題。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雖說小劑量、短時期服用安眠藥,是治療失眠癥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果將吃藥當成治療失眠的單獨方法,長期服藥,勢必會形成藥物依賴。還有的老年人通過服用安眠藥解除失眠痛苦,發現效果不錯,同時帶來一種特異的欣快感,于是逐步增加藥量,到后來越吃越多、非吃不可,一旦停藥,便會出現焦慮、容易激怒、全身乏力、頭痛頭昏、震顫抽搐等戒斷癥狀。因此,必須按照專科醫生的醫囑正確服藥,避免出現成癮現象。

  四、改善睡眠的方法

  1、建立睡眠信心。對生活中偶然遇到的失眠經驗,不必過分憂患,要相信自己的身體自然會調節適應。人的身心自我調節能力很強,一兩夜的失眠不會對身體產生多大的影響。

  2、保持樂觀、知足長樂的良好心態。對社會競爭、個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認識,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3、安排規律生活。尋找生活的樂趣,每天生活得很充實建立有規律的一日生活制度。創造有利于入睡的條件反射機制,如睡前半小時洗熱水澡、泡腳等,只要長期堅持,就會建立起“入睡條件反射”。即使有時不得不晚睡,第二天早晨也要按時起床;周末、假期,也要避免睡懶覺。

  4、保持適度運動。每天保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運動,但盡量避免睡眠前劇烈運動。國內傳統的氣功療法、太極拳、太極劍等鍛煉方式在主張“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相兼”的同時,還主張“形隨意轉”、“意隨形生”、“形神兼養”,只用鍛煉得當,必然對人的心身調節具有雙向調節、多向調節的作用。

  5、適當調節日常飲食。單一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起到鎮靜的作用,而蛋白質食品則有益智、醒腦和維持機敏的功能。中醫認為,在日常飲食中適量食用一些食物如百合、桂圓、蓮子、蜂蜜、小麥、銀耳等,有助于補心益脾、養血安神、鎮驚,從而有效促進睡眠。

  6、限制白天睡眠時間。除適當午睡外,應避免長時間打盹,否則會減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時間。

  7、睡前放松心情,避免接觸過多刺激。睡前半小時內應避免過分勞心勞力的工作。睡前1小時較好遠離電視,因為電視屏幕閃爍的光線會使人神經興奮而影響睡眠。臨睡前聽聽輕音樂,例如以傳統中醫理論與國內古典音樂結合的五行音樂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體內氣機動態平衡,從而改善身體健康狀況,而且能夠調節情緒,改善不良情緒對身心的影響。

  8、設計安靜的臥房,建立適宜的睡眠環境。盡量使臥房隔離噪音,而且養成關燈睡覺的習慣。為避免出現郁郁寡歡,不要穿冷色調的衣服,或在身邊置冷色調的環境;為避免煩躁和憤怒,不去看紅色;借助非色彩(灰色、白色、黑色)助于緩解睡前的焦慮和緊張。

  9、使睡床單純化。養成睡床只供睡眠用的習慣,不在床上看書、打電話、看電視。

  10、睡前飲食適度。睡前如有需要,可適度進食牛奶、面包、餅干之類食物。過飽對睡眠不利;而咖啡、可樂、茶、酒等帶有刺激性的飲品,尤不利于睡眠。

  11、進行適當規律的性生活。和諧的性生活是釋放壓力,放松身心,促進睡眠的較好催化劑。

  五、幫助睡眠的食品

  1、香蕉除了能平穩血清素和褪黑素外,它還含有可具有讓肌肉松弛效果的鎂元素。

  2、菊花茶具有適度的鎮靜效果,對無法放松的神經或身體來說,它是完好的天然對抗手段。

  3、溫牛奶含有一些色胺酸(具有鎮靜作用的一種氨基酸)和鈣,鈣有利于大腦充分利用色胺酸。

  4、蜂蜜能促使大腦停止產生進食素,進食素是最近發現的一種與保持清醒有關的神經傳遞素。

  5、土豆它能清除掉對可誘發睡眠的色胺酸起干擾作用的酸。

  6、燕麥片能誘使產生褪黑素,一小碗就能起到促進睡眠的效果。

  7、全麥面包有助于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在大腦中轉變成血清素,有助于色胺酸對大腦產生影響,促進睡眠。

  9、火雞,優秀的色胺酸來源,在下午吃的全麥面包上放上一片或兩片火雞肉,將會獲得由食物誘發的良好睡眠。

  愿您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身體!

如果您有關于“心理健康”的問題,點擊這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玖玖精品在线视频| caoporm碰最新免费公开视频| 欧美xxxxx在线观看| 人人妻久久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少妇| 日本护士xxxx视频| 久久综合热88| 月夜直播在线看片www|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做暧暧免费小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四虎影视紧急入口地址大全| 说女生二哈是什么意思|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99久热任我爽精品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 国产黄色app|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女人扒开屁股桶爽30分钟|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片|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免费下载 | 波多野结衣之双调教hd|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观看|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aa全黄毛片| 翁房中春意浓王易婉艳|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色一情一乱一伦黄| 四虎影视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在线视频免费| 四虎影永久在线高清免费| 综合网激情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