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位于秀麗的富春江畔,創建于1941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創業,醫院現已建設成為集醫療、預防、保健、科研于一體的全縣最大的...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浙江省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 > 醫院資訊 > 第30屆國際卒中大會會議紀要
第30屆國際卒中大會會議紀要
時間:2012-11-12 17:30來源:求醫網
閱讀人次:strong>2824 本年度的卒中大會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舉行,時間正好是Mardi Gras嘉年華會那天。共有3700多人參加了100場口頭報告會、23場座談會,并參觀了450項文獻展板。Thomas Willis獎授予在卒中領域中做出長期突出貢獻的資深研究員,今年該獎由加拿大安大略大學醫院的Vladimir Hachiki獲得。《Stroke》雜志的主編Hachiki對老年人群卒中和癡呆發生率的上升予以了關注,并指出共享和整合特異性資料的重要性。
William M. Feinberg獎授予在臨床卒中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研究者,今年該獎由美國馬里蘭州Bethesda市國家健康研究所(NIH)的John Marler獲得。在頒獎時,他講述了NIH在卒中研究中做出的貢獻,系統地回顧了聯邦政府資助的大量卒中研究,分析了這些研究在推進卒中預防和急性卒中護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常規,這屆國際卒中大會公布了不同研究領域中的大量最新文獻,包括卒中風險因素研究、急性介入治療、腦出血 (ICH)和蛛網膜下腔 (SAH)出血的處理,以及康復治療。
流行病學和卒中風險因素
Epidemiology and Stroke Risk Facto
Howard等研究了卒中死亡率在地域和種族之間的差異。他們在分析1995年~2000年的國家死亡統計數據時發現,在美國南部一些卒中高發的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佛羅里達州和弗吉尼亞州)中,非裔美國人和美國白種人的卒中死亡率差異有所擴大。生活在這些地區和非裔美國人這兩項因素對卒中死亡率的增加具有協同作用。例如在紐約,年齡在65~74歲之間的非裔美國人比同齡白種人的卒中死亡風險高36%,而在南卡羅來納州,非裔美國人比白種美國人的卒中死亡風險高153%。
Bos等對Rotterdam研究中的人群隊列進行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評價C反應蛋白與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風險的關系。他們對6430例年齡在55歲以上的入選者進行了平均8.2年的隨訪(總共為52 811人年)。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與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綜合發生率升高有關(每標準差的危險比[HR]為1.14;95%置信區間[CI]為 1.04~1.24)。然而,在剔除傳統的血管風險因素后,上述風險有所降低。
Ivan等分析了Framingham研究的結果,對人群隊列進行前瞻性研究,評價TIA和卒中的發生率。該研究從原始人群隊列中納入了5163人,從他們的后代人群中納入了4842人。在267 980人年的隨訪中,有346人首次出現了TIA;其中181人為女性,平均年齡為71.9 ± 10.4歲。經年齡校正后,女性年發病率為1.55人/1000人年,男性年發病率為1.10人/1000人年。TIA后第1周發生卒中的風險為 7.5%,90天內發生卒中的風險為13.6%。TIA伴高齡因素和多種神經系統癥狀與繼發性卒中風險升高有關,而短暫性單眼盲則與風險降低有關。
顱內血管狹窄
Intracranial Stenosis
Kasner報道了華法令-阿司匹林癥狀性顱內血管病變(WASID)試驗的研究進展,這是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旨在比較華法令和阿司匹林對癥狀性顱內血管狹窄的療效。結果顯示,女性病人再次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于男性(HR 1.62;95% CI 1.03~2.56),狹窄程度為70~99%的病人再次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于狹窄程度為50%~69%者(HR 2.44;95% CI 1.54~3.86),而初次發病后的開始幾周內即參加試驗的病人再次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于較晚參加試驗者(HR 1.72;95% CI 1.08-2.75)。研究者發現血管風險因素、狹窄位置或治療方案(華法令vs阿司匹林)對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沒有影響,他們同時發現與TIA病人相比,卒中病人的發病風險有增加的趨勢。舉例說明,TIA和狹窄程度為50%~69%的病人在1年內發生卒中的比例為3.0%,而卒中和狹窄程度為 70~99%的病人在1年內發生卒中的比例為22.5%。Kasner指出,上述研究結果有助于篩選卒中風險較高的腦血管狹窄病人,開展顱內血管成形術和放置血管內支架的研究。
Tamayo和Spence報道,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ACS)的病人常同時伴有顱內動脈狹窄。對327例ACS病人進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后發現,有36.2%的病人同時伴有顱內動脈狹窄。這些病人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高于不伴有顱內動脈狹窄的ACS病人(2年內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分別為12.7%和7.2%)。這項研究顯示,TCD有助于對ACS病人進行風險分層。
頸動脈狹窄
Carotid Stenosis
Martinez等對96例在遠端血管保護下放置頸動脈支架的病人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有14.6%的病人發現新的損傷。很多病人的損傷是多發性的。上述所有病人在放置支架前已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3天以上。除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的發現外,這些病人未發生過臨床卒中,且僅有1人出現過TIA。研究者建議,應使用神經心理學試驗檢查可能出現的精細認知變化。
頸動脈血管重建內膜切除術與支架術對比試驗(CREST)是由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及卒中協會(NINDS)發起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多中心臨床試驗,旨在比較對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有癥狀病人和頸動脈狹窄超過60%的無癥狀病人,在遠端血管保護下行動脈內膜切除術和支架術的療效。目前這項重要研究尚無最新結果,但一篇進展報道顯示,至2004年11月時,已對340例病人(目標例數為2500人)進行了隨機分組;試驗病人的入選工作有望在2007年中完成。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
Johton發表文章確立了預測TIA病人風險分層的規則。在這項規則中有4種因素:年齡>60歲、糖尿病、癥狀持續時間>10分鐘以及伴有虛弱的表現。在1084例急診TIA病人中應用這一規則,結果顯示,在TIA發作后90天內不伴有任何一種因素的病人發生卒中的風險為0%;符合1種因素者為6.2%;符合2種因素者為7.5%;符合3種因素者為12.9%;符合全部4種因素者為14.6%。大部分(78.7%)病人具有這4種因素中的2種或3種。在對另一組963例門診TIA病人進行分析后,也得到了大致相似的結果。
卒中預防
Stroke Prevention
Diener報道了腦卒中后發病率和死亡率——依普羅沙坦 (eprosartan)與尼群地平用于二級預防的比較試驗(MOSES)的初步結果,這是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比較依普羅沙坦(一種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和尼群地平(一種鈣通道阻滯劑)用于卒中二級預防的療效。隨機入選的病人在近24個月內有高血壓病史和卒中史(缺血性卒中或ICH)。試驗的主要終點是總死亡率和心血管、腦卒中總事件,次級終點包括功能性結果和認知性結果。該研究共納入1352例病人(681例使用依普羅沙坦,671例使用尼群地平),平均隨訪時間為2.5年。此外經治療后,兩組病人的血壓降低幅度相同。依普羅沙坦組病人的主要終點結果有顯著改善(比值比[OR]為0.79,P = 0.014)。總體結果是,依普羅沙坦組和尼群地平組分別有6.56%和8.78%的病人發生卒中 (P = 0.02),兩組病人的死亡率和認知能力下降均無顯著差異。這項研究顯示,不考慮降壓作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比鈣通道阻滯劑預防卒中的效果更好。
Maulaz報道了一項病例對照試驗的結果,這項研究旨在評價停用阿司匹林后的卒中風險。其中一組為309例發生急性腦血管事件、并遵醫囑使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對照組為近期未發生卒中但仍需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病人。結果顯示,13例卒中組病人在卒中發作前4周內停用了阿司匹林,而對照組在近4周內停用阿司匹林者為4人。卒中或TIA 的OR為3.25 (95%CI,1.07~9.8,P < 0.005)。
溶栓治療
Thrombolysis
Dong等回顧分析了在5類發生缺血性卒中的特異人群中使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療后發生腦出血(ICH)的風險。這些人群包括年齡超過70歲的病人、NIH卒中等級(NIHSS)評分> 20的病人、伴有糖尿病或充血性心衰的病人、以及西班牙后裔。研究小組分析了4項前瞻性觀測研究的結果,共有病例1900人。ICH的總發病率為4.7% (95% CI 3.8%~5.8%)。他們發現各類病人的ICH風險均沒有顯著性增加,但糖尿病組病人的發病風險有增加的傾向。
Khatri等評測了溶栓治療對心導管治療并發卒中的療效。這是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對48例心導管治療后36小時內發生卒中的病人進行了評測。其中,10例病人接受了tPA治療。結果顯示,接受tPA治療者的基線NIHSS評分中值明顯更高(接受tPA治療的病人為12,而未接受tPA治療者為 6,P=0.02),但總體說來,接受或不接受tPA治療的病人情況相似。在發病24小時和7天時,接受tPA治療者的NIHSS中期改善更為顯著。在 tPA組中未出現較大的出血并發癥。這項研究顯示,在治療心導管治療伴發的卒中時,tPA是一項合理的選擇。
Tony Furlan報道了去氨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劑量擴大試驗(DEDAS)的研究結果。這項試驗是最近公布的去氨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DIAS)試驗的伴隨研究。共有38例病人在卒中癥狀發作3~9小時內接受了安慰劑治療、90mcg/kg的去氨普酶治療或125mcg/kg的去氨普酶(一種從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溶栓藥物)治療。和tPA相比,去氨普酶具有潛在的優點,它不激活NMDA受體、半衰期更長、使用單次注射取代長時間的輸液。受試者的入選標準是MRI證實彌散灌注缺失面積達20%以上和皮層組織低灌注區域超過2cm。在第90天時,安慰劑組有25%的病人臨床結果有所改善,90mcg/kg組有28.6%的病人結果有所改善,而125mcg/kg組的比例為60%。重要的是,在接受治療的病人中,無人出現癥狀性 ICHs。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策劃一項更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
Ribo報道了一項評價卒中發作3~6小時內使用靜脈內t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受試病人依據多模式MRI方案進行篩選。135例TCD診斷為大腦中動脈閉塞的病人入選。在這組病人中,79人在癥狀發作3小時內(中位時間為140分鐘)即接受了tPA治療;43例MRI檢查顯示彌散灌注缺失面積達 20%以上的病人在3~6小時的時間窗內(中位時間為205分鐘)接受了tPA治療;13例病人無灌注缺失,未接受tPA治療。所有病人均使用持續TCD 進行監測;在發病3小時內接受tPA治療的病人中有49%出現了血管再通,而在發病3~6小時的時間窗內接受tPA治療的病人中有52%出現了血管再通 (P=0.33)。在3小時內接受治療組中,有42%的病人在3個月后 Rankin評分有所改善,而3~6小時內接受治療組為38%(P=0.74)。3小時內接受治療組發生癥狀性出血的比例為3.7%,而3~6小時內接受治療組為2.4%(P=0.66)。
在今年的會議上,TCD超聲檢查的應用受到了重視。最近發表的腦缺血病人聯合應用經顱超聲和全身tPA消融血栓(CLOTBUST)試驗顯示,持續2- MHz TCD超聲可協助tPA治療,使閉塞大血管再通。在大會上,Molina等報道,超聲微泡對比能夠進一步增強持續超聲加tPA的功效。研究人員將103例大腦中動脈閉塞的病人隨機分為3組,分別使用tPA、tPA加持續TCD、tPA加TCD并3次注射微泡對比。3組的血管再通率分別為30%、42%和 53%,且tPA加TCD并使用微泡對比組比單純tPA組的突然再通率高5倍。發病24小時的臨床改善(定義為NIHSS評分改善超過4點)率在單純 tPA組、tPA加持續TCD組、tPA加TCD并使用微泡對比組分別為30%、40%和50%。在一場單獨會議中,Alexandrov表示他將把微泡對比加入即將開展的CLOTBUST II期試驗中。
最后,Henericci報道了一項1期臨床試驗,旨在評價低頻(300-kHz)、廣角超聲在接受tPA治療的卒中病人中的應用。MRI 檢查發現,14例使用tPA加超聲的病人中有13例出現出血,而僅使用tPA治療的12人中有5人發生出血(頭部CT顯示14例使用tPA加超聲的病人中有6例出現出血,而僅使用tPA治療的12人中有1人發生出血),于是在納入26例病人后,試驗終止。兩組共有14例病人發生出血,其中中有5人為癥狀性出血。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查發現,2組病人的血管再通無顯著差異。
急性卒中治療
Acute Stroke Treatment
Giberg報道了白蛋白治療急性卒中應用(ALIAS)研究的結果,這是一項1期劑量擴大試驗。65名入選病人在卒中發作16小時內接受了25%的白蛋白溶液治療,濃度梯度從起始的0.34 g/kg增加至1.71 g/kg。3個月后,最低濃度組的平均NIHSS評分從最初的14.1降低至7.8,而最高濃度組從16.1降低至3.4。治療的副作用很小,并且一般與容量負擔相關。目前一項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設計,很快就將開始。
Chamorro等報道了卒中后感染早期全身預防(ESPIAS)研究的結果,這是一項隨機、雙盲試驗,使用左旋氧氟沙星進行治療,每天500 mg服用3天,并與安慰劑進行對照。這項研究在受試者的招募過程中即被數據安全性監測委員會終止,原因是他們發現兩組病人的感染率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安慰劑組病人獲得良好結果的比例反而更高。
生物標記
Biomarke
Jauch對來自NINDS tPA卒中研究的359例病人血液中的神經標記物(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B)、神經膠質標記物(髓磷脂堿性蛋白[MBP])和內皮損傷標記物(可溶性血栓調節素[sTM])進行了測定。在使用研究藥物(tPA vs安慰劑)開始治療時、2小時后及24小時后分別抽取血液樣本。NIHSS評分高的病人MBP、NSE和S100B水平也顯著升高。MBP和S- 100B水平還與CT測定的腦梗死體積有關。MBP和S-100B水平變化小的病人臨床結果也較好,這提示這兩種標記物或許能夠作為評測臨床結果的指標。 tPA組和安慰劑組的標記物水平沒有差異,而sTM與任何臨床結果均無關。
腦出血
ICH
Mayer報道了NovoSeven治療ICH試驗的結果,這是一項隨機雙盲研究,旨在評價400例急性ICH病人使用因子VIIa的療效。入選病人在出現癥狀4小時內接受治療,分別接受安慰劑或40、80、160mcg/kg的因子VIIa治療,結果顯示,病人功能獲得顯著改善,出血面積的擴大得到遏制。研究者同時發現,劑量越高、治療越早結果就越好。研究者估計有5~7例病人需要治療防止死亡或重度殘疾。治療組血栓疾病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小幅升高(安慰劑為2%,而因子VIIa組為7%)。目前3期臨床試驗正在籌備之中。
蛛網膜下腔出血
SAH
在大會上公布的兩項研究為改善SAH病人的治療增添了希望。Van den Bergh報道了鎂劑治療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MASH)研究的結果,這是一項隨機試驗,評價連續14天靜滴硫酸鎂的療效。共有283例入選病人接受了隨機分組。主要終點通過CT測定腦梗死進展及臨床標準來評定;次級終點通過Rankin殘疾評分來評定。經過鎂劑治療3個月后,腦梗死面積減少了34% (HR 0.66;95% CI 0.38~1.14)。不良結果(Rankin評分> 3)減少了23%(相對風險[RR] 0. 77;95% CI .54~1.09)。此外,在鎂劑治療劑量顯著增加后,病人在3個月后的臨床結果更為出色(RR 0.91;95% CI 0.84~0.98)。目前一項更大規模的驗證試驗正在籌備之中。
Tseng報道的另一項研究將35例急性動脈瘤SAH病人隨機分為2組,分別接受40 mg 普伐他汀或安慰劑治療,為期14天。試驗中未涉及安全性問題。結果顯示,接受普伐他汀治療的病人,發生身體同側血管痙攣的風險降低了61.5% (P=0.025),改善了雙側腦的自動調節(P=0.04),后期缺血性腦損傷的發生率降低了82.4%(P=0.042)。術后無損傷的病人更容易獲益。盡管這些研究有助于改善SAH病人的臨床結果,但在鎂劑和普伐他汀成為標準治療用藥之前,仍需要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對上述結果進行重復驗證。
卒中康復
Stroke Rehabilitation
Szaflaki報道的研究評價了6例病人在卒中后1年內行限制-誘導治療的效果。在10周的治療期結束時,6例病人中5人的肢體遠端運動功能有顯著改善。對全部病人行功能MRI檢查后發現,損傷周圍區域或雙側運動區域有所活化,這說明皮層功能正在改善。
Hewett提供證據顯示,心智練習是卒中康復的一種有效干預手段。6例慢性卒中病人在每周2次的30分鐘康復治療后加30分鐘心智練習。6周后,所有病人的運動能力均有顯著改善.
William M. Feinberg獎授予在臨床卒中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研究者,今年該獎由美國馬里蘭州Bethesda市國家健康研究所(NIH)的John Marler獲得。在頒獎時,他講述了NIH在卒中研究中做出的貢獻,系統地回顧了聯邦政府資助的大量卒中研究,分析了這些研究在推進卒中預防和急性卒中護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常規,這屆國際卒中大會公布了不同研究領域中的大量最新文獻,包括卒中風險因素研究、急性介入治療、腦出血 (ICH)和蛛網膜下腔 (SAH)出血的處理,以及康復治療。
流行病學和卒中風險因素
Epidemiology and Stroke Risk Facto
Howard等研究了卒中死亡率在地域和種族之間的差異。他們在分析1995年~2000年的國家死亡統計數據時發現,在美國南部一些卒中高發的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佛羅里達州和弗吉尼亞州)中,非裔美國人和美國白種人的卒中死亡率差異有所擴大。生活在這些地區和非裔美國人這兩項因素對卒中死亡率的增加具有協同作用。例如在紐約,年齡在65~74歲之間的非裔美國人比同齡白種人的卒中死亡風險高36%,而在南卡羅來納州,非裔美國人比白種美國人的卒中死亡風險高153%。
Bos等對Rotterdam研究中的人群隊列進行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評價C反應蛋白與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風險的關系。他們對6430例年齡在55歲以上的入選者進行了平均8.2年的隨訪(總共為52 811人年)。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與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綜合發生率升高有關(每標準差的危險比[HR]為1.14;95%置信區間[CI]為 1.04~1.24)。然而,在剔除傳統的血管風險因素后,上述風險有所降低。
Ivan等分析了Framingham研究的結果,對人群隊列進行前瞻性研究,評價TIA和卒中的發生率。該研究從原始人群隊列中納入了5163人,從他們的后代人群中納入了4842人。在267 980人年的隨訪中,有346人首次出現了TIA;其中181人為女性,平均年齡為71.9 ± 10.4歲。經年齡校正后,女性年發病率為1.55人/1000人年,男性年發病率為1.10人/1000人年。TIA后第1周發生卒中的風險為 7.5%,90天內發生卒中的風險為13.6%。TIA伴高齡因素和多種神經系統癥狀與繼發性卒中風險升高有關,而短暫性單眼盲則與風險降低有關。
顱內血管狹窄
Intracranial Stenosis
Kasner報道了華法令-阿司匹林癥狀性顱內血管病變(WASID)試驗的研究進展,這是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旨在比較華法令和阿司匹林對癥狀性顱內血管狹窄的療效。結果顯示,女性病人再次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于男性(HR 1.62;95% CI 1.03~2.56),狹窄程度為70~99%的病人再次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于狹窄程度為50%~69%者(HR 2.44;95% CI 1.54~3.86),而初次發病后的開始幾周內即參加試驗的病人再次發生卒中的風險高于較晚參加試驗者(HR 1.72;95% CI 1.08-2.75)。研究者發現血管風險因素、狹窄位置或治療方案(華法令vs阿司匹林)對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沒有影響,他們同時發現與TIA病人相比,卒中病人的發病風險有增加的趨勢。舉例說明,TIA和狹窄程度為50%~69%的病人在1年內發生卒中的比例為3.0%,而卒中和狹窄程度為 70~99%的病人在1年內發生卒中的比例為22.5%。Kasner指出,上述研究結果有助于篩選卒中風險較高的腦血管狹窄病人,開展顱內血管成形術和放置血管內支架的研究。
Tamayo和Spence報道,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ACS)的病人常同時伴有顱內動脈狹窄。對327例ACS病人進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后發現,有36.2%的病人同時伴有顱內動脈狹窄。這些病人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高于不伴有顱內動脈狹窄的ACS病人(2年內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分別為12.7%和7.2%)。這項研究顯示,TCD有助于對ACS病人進行風險分層。
頸動脈狹窄
Carotid Stenosis
Martinez等對96例在遠端血管保護下放置頸動脈支架的病人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有14.6%的病人發現新的損傷。很多病人的損傷是多發性的。上述所有病人在放置支架前已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3天以上。除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的發現外,這些病人未發生過臨床卒中,且僅有1人出現過TIA。研究者建議,應使用神經心理學試驗檢查可能出現的精細認知變化。
頸動脈血管重建內膜切除術與支架術對比試驗(CREST)是由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及卒中協會(NINDS)發起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多中心臨床試驗,旨在比較對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有癥狀病人和頸動脈狹窄超過60%的無癥狀病人,在遠端血管保護下行動脈內膜切除術和支架術的療效。目前這項重要研究尚無最新結果,但一篇進展報道顯示,至2004年11月時,已對340例病人(目標例數為2500人)進行了隨機分組;試驗病人的入選工作有望在2007年中完成。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
Johton發表文章確立了預測TIA病人風險分層的規則。在這項規則中有4種因素:年齡>60歲、糖尿病、癥狀持續時間>10分鐘以及伴有虛弱的表現。在1084例急診TIA病人中應用這一規則,結果顯示,在TIA發作后90天內不伴有任何一種因素的病人發生卒中的風險為0%;符合1種因素者為6.2%;符合2種因素者為7.5%;符合3種因素者為12.9%;符合全部4種因素者為14.6%。大部分(78.7%)病人具有這4種因素中的2種或3種。在對另一組963例門診TIA病人進行分析后,也得到了大致相似的結果。
卒中預防
Stroke Prevention
Diener報道了腦卒中后發病率和死亡率——依普羅沙坦 (eprosartan)與尼群地平用于二級預防的比較試驗(MOSES)的初步結果,這是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比較依普羅沙坦(一種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和尼群地平(一種鈣通道阻滯劑)用于卒中二級預防的療效。隨機入選的病人在近24個月內有高血壓病史和卒中史(缺血性卒中或ICH)。試驗的主要終點是總死亡率和心血管、腦卒中總事件,次級終點包括功能性結果和認知性結果。該研究共納入1352例病人(681例使用依普羅沙坦,671例使用尼群地平),平均隨訪時間為2.5年。此外經治療后,兩組病人的血壓降低幅度相同。依普羅沙坦組病人的主要終點結果有顯著改善(比值比[OR]為0.79,P = 0.014)。總體結果是,依普羅沙坦組和尼群地平組分別有6.56%和8.78%的病人發生卒中 (P = 0.02),兩組病人的死亡率和認知能力下降均無顯著差異。這項研究顯示,不考慮降壓作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比鈣通道阻滯劑預防卒中的效果更好。
Maulaz報道了一項病例對照試驗的結果,這項研究旨在評價停用阿司匹林后的卒中風險。其中一組為309例發生急性腦血管事件、并遵醫囑使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對照組為近期未發生卒中但仍需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病人。結果顯示,13例卒中組病人在卒中發作前4周內停用了阿司匹林,而對照組在近4周內停用阿司匹林者為4人。卒中或TIA 的OR為3.25 (95%CI,1.07~9.8,P < 0.005)。
溶栓治療
Thrombolysis
Dong等回顧分析了在5類發生缺血性卒中的特異人群中使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療后發生腦出血(ICH)的風險。這些人群包括年齡超過70歲的病人、NIH卒中等級(NIHSS)評分> 20的病人、伴有糖尿病或充血性心衰的病人、以及西班牙后裔。研究小組分析了4項前瞻性觀測研究的結果,共有病例1900人。ICH的總發病率為4.7% (95% CI 3.8%~5.8%)。他們發現各類病人的ICH風險均沒有顯著性增加,但糖尿病組病人的發病風險有增加的傾向。
Khatri等評測了溶栓治療對心導管治療并發卒中的療效。這是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對48例心導管治療后36小時內發生卒中的病人進行了評測。其中,10例病人接受了tPA治療。結果顯示,接受tPA治療者的基線NIHSS評分中值明顯更高(接受tPA治療的病人為12,而未接受tPA治療者為 6,P=0.02),但總體說來,接受或不接受tPA治療的病人情況相似。在發病24小時和7天時,接受tPA治療者的NIHSS中期改善更為顯著。在 tPA組中未出現較大的出血并發癥。這項研究顯示,在治療心導管治療伴發的卒中時,tPA是一項合理的選擇。
Tony Furlan報道了去氨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劑量擴大試驗(DEDAS)的研究結果。這項試驗是最近公布的去氨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DIAS)試驗的伴隨研究。共有38例病人在卒中癥狀發作3~9小時內接受了安慰劑治療、90mcg/kg的去氨普酶治療或125mcg/kg的去氨普酶(一種從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溶栓藥物)治療。和tPA相比,去氨普酶具有潛在的優點,它不激活NMDA受體、半衰期更長、使用單次注射取代長時間的輸液。受試者的入選標準是MRI證實彌散灌注缺失面積達20%以上和皮層組織低灌注區域超過2cm。在第90天時,安慰劑組有25%的病人臨床結果有所改善,90mcg/kg組有28.6%的病人結果有所改善,而125mcg/kg組的比例為60%。重要的是,在接受治療的病人中,無人出現癥狀性 ICHs。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策劃一項更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
Ribo報道了一項評價卒中發作3~6小時內使用靜脈內t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受試病人依據多模式MRI方案進行篩選。135例TCD診斷為大腦中動脈閉塞的病人入選。在這組病人中,79人在癥狀發作3小時內(中位時間為140分鐘)即接受了tPA治療;43例MRI檢查顯示彌散灌注缺失面積達 20%以上的病人在3~6小時的時間窗內(中位時間為205分鐘)接受了tPA治療;13例病人無灌注缺失,未接受tPA治療。所有病人均使用持續TCD 進行監測;在發病3小時內接受tPA治療的病人中有49%出現了血管再通,而在發病3~6小時的時間窗內接受tPA治療的病人中有52%出現了血管再通 (P=0.33)。在3小時內接受治療組中,有42%的病人在3個月后 Rankin評分有所改善,而3~6小時內接受治療組為38%(P=0.74)。3小時內接受治療組發生癥狀性出血的比例為3.7%,而3~6小時內接受治療組為2.4%(P=0.66)。
在今年的會議上,TCD超聲檢查的應用受到了重視。最近發表的腦缺血病人聯合應用經顱超聲和全身tPA消融血栓(CLOTBUST)試驗顯示,持續2- MHz TCD超聲可協助tPA治療,使閉塞大血管再通。在大會上,Molina等報道,超聲微泡對比能夠進一步增強持續超聲加tPA的功效。研究人員將103例大腦中動脈閉塞的病人隨機分為3組,分別使用tPA、tPA加持續TCD、tPA加TCD并3次注射微泡對比。3組的血管再通率分別為30%、42%和 53%,且tPA加TCD并使用微泡對比組比單純tPA組的突然再通率高5倍。發病24小時的臨床改善(定義為NIHSS評分改善超過4點)率在單純 tPA組、tPA加持續TCD組、tPA加TCD并使用微泡對比組分別為30%、40%和50%。在一場單獨會議中,Alexandrov表示他將把微泡對比加入即將開展的CLOTBUST II期試驗中。
最后,Henericci報道了一項1期臨床試驗,旨在評價低頻(300-kHz)、廣角超聲在接受tPA治療的卒中病人中的應用。MRI 檢查發現,14例使用tPA加超聲的病人中有13例出現出血,而僅使用tPA治療的12人中有5人發生出血(頭部CT顯示14例使用tPA加超聲的病人中有6例出現出血,而僅使用tPA治療的12人中有1人發生出血),于是在納入26例病人后,試驗終止。兩組共有14例病人發生出血,其中中有5人為癥狀性出血。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查發現,2組病人的血管再通無顯著差異。
急性卒中治療
Acute Stroke Treatment
Giberg報道了白蛋白治療急性卒中應用(ALIAS)研究的結果,這是一項1期劑量擴大試驗。65名入選病人在卒中發作16小時內接受了25%的白蛋白溶液治療,濃度梯度從起始的0.34 g/kg增加至1.71 g/kg。3個月后,最低濃度組的平均NIHSS評分從最初的14.1降低至7.8,而最高濃度組從16.1降低至3.4。治療的副作用很小,并且一般與容量負擔相關。目前一項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設計,很快就將開始。
Chamorro等報道了卒中后感染早期全身預防(ESPIAS)研究的結果,這是一項隨機、雙盲試驗,使用左旋氧氟沙星進行治療,每天500 mg服用3天,并與安慰劑進行對照。這項研究在受試者的招募過程中即被數據安全性監測委員會終止,原因是他們發現兩組病人的感染率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安慰劑組病人獲得良好結果的比例反而更高。
生物標記
Biomarke
Jauch對來自NINDS tPA卒中研究的359例病人血液中的神經標記物(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B)、神經膠質標記物(髓磷脂堿性蛋白[MBP])和內皮損傷標記物(可溶性血栓調節素[sTM])進行了測定。在使用研究藥物(tPA vs安慰劑)開始治療時、2小時后及24小時后分別抽取血液樣本。NIHSS評分高的病人MBP、NSE和S100B水平也顯著升高。MBP和S- 100B水平還與CT測定的腦梗死體積有關。MBP和S-100B水平變化小的病人臨床結果也較好,這提示這兩種標記物或許能夠作為評測臨床結果的指標。 tPA組和安慰劑組的標記物水平沒有差異,而sTM與任何臨床結果均無關。
腦出血
ICH
Mayer報道了NovoSeven治療ICH試驗的結果,這是一項隨機雙盲研究,旨在評價400例急性ICH病人使用因子VIIa的療效。入選病人在出現癥狀4小時內接受治療,分別接受安慰劑或40、80、160mcg/kg的因子VIIa治療,結果顯示,病人功能獲得顯著改善,出血面積的擴大得到遏制。研究者同時發現,劑量越高、治療越早結果就越好。研究者估計有5~7例病人需要治療防止死亡或重度殘疾。治療組血栓疾病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小幅升高(安慰劑為2%,而因子VIIa組為7%)。目前3期臨床試驗正在籌備之中。
蛛網膜下腔出血
SAH
在大會上公布的兩項研究為改善SAH病人的治療增添了希望。Van den Bergh報道了鎂劑治療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MASH)研究的結果,這是一項隨機試驗,評價連續14天靜滴硫酸鎂的療效。共有283例入選病人接受了隨機分組。主要終點通過CT測定腦梗死進展及臨床標準來評定;次級終點通過Rankin殘疾評分來評定。經過鎂劑治療3個月后,腦梗死面積減少了34% (HR 0.66;95% CI 0.38~1.14)。不良結果(Rankin評分> 3)減少了23%(相對風險[RR] 0. 77;95% CI .54~1.09)。此外,在鎂劑治療劑量顯著增加后,病人在3個月后的臨床結果更為出色(RR 0.91;95% CI 0.84~0.98)。目前一項更大規模的驗證試驗正在籌備之中。
Tseng報道的另一項研究將35例急性動脈瘤SAH病人隨機分為2組,分別接受40 mg 普伐他汀或安慰劑治療,為期14天。試驗中未涉及安全性問題。結果顯示,接受普伐他汀治療的病人,發生身體同側血管痙攣的風險降低了61.5% (P=0.025),改善了雙側腦的自動調節(P=0.04),后期缺血性腦損傷的發生率降低了82.4%(P=0.042)。術后無損傷的病人更容易獲益。盡管這些研究有助于改善SAH病人的臨床結果,但在鎂劑和普伐他汀成為標準治療用藥之前,仍需要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對上述結果進行重復驗證。
卒中康復
Stroke Rehabilitation
Szaflaki報道的研究評價了6例病人在卒中后1年內行限制-誘導治療的效果。在10周的治療期結束時,6例病人中5人的肢體遠端運動功能有顯著改善。對全部病人行功能MRI檢查后發現,損傷周圍區域或雙側運動區域有所活化,這說明皮層功能正在改善。
Hewett提供證據顯示,心智練習是卒中康復的一種有效干預手段。6例慢性卒中病人在每周2次的30分鐘康復治療后加30分鐘心智練習。6周后,所有病人的運動能力均有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