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管瘤什么時間治療最合適呢
時間:2013-02-18 17:10來源:求醫網
小兒血管瘤什么時間治療最合適呢?如果血管瘤生長在面部,必然要影響美容,嚴重者可使面部五官畸形;在頸部、咽喉部容易因進食而導致破潰,可危及患者生命;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頭、手指、足趾、陰莖、陰蒂及關節等,可影響這些部位的功能。如果血管瘤巨大,無論生長在什么部位都會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此外血管瘤還可發生感染、潰瘍、出血甚至惡變,這些都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得了血管瘤必須治療。
當瘤體增大時可壓迫、推移鄰近臟器,出現各種癥狀。如壓迫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腸,會出現吞咽困難、腹脹、腹疼、噯氣等癥狀;壓迫肝和膽道可致膽囊積液、梗阻型黃疸;壓迫門靜脈引起門脈高壓,下腔靜脈受壓可致腹水,孕婦則可影響分娩。膨脹的血管瘤因內壓或外力的作用(擠壓、撞擊、對抗性運動等)瘤體血管破裂肝臟大出血,導致患者死亡。肝血管瘤長時間得不到治療從量變到質變,有轉變成惡性腫瘤可能,危及性命。
血管瘤會出現哪些并發癥?
血管瘤的并發癥有潰瘍、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損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損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如血管瘤侵及頸椎,可發生神經根壓迫癥狀,如疼痛、上肢感覺及運動障礙等。
1、造成聽力障礙。某些部位血管瘤的發病還會造成患者出現聽力障礙,腮腺血管瘤可完全阻塞外耳道并影響聽覺,但不會影響患兒發育。
2、造成視力障礙。視力障礙是血管瘤中常見的并發癥,由于眶周血管瘤可阻擋視線,就會造成導致費用性弱視。即使視線不受影響,上瞼血管瘤也可引起散光。眶周或眶內血管瘤可以引起眼軸破壞、散光、近視,從而導致廢用性弱視。廢用性弱視是失明的常見原因之一。
3、引起出血。由于血管瘤的瘤體受容易在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破裂出血,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患兒好動,血管瘤最容易受到創傷并導致嚴重出血,尤其是病變部位表淺者。血管瘤出血并不像其他創傷出血給予包扎或加壓即可控制。潰瘍性血管瘤具有自發出血傾向,受到輕微創傷后就會引起出血。
4、引起潰瘍。血管瘤的常見并發癥有潰瘍,其發病率大約為5%,處于快速增殖期或在特殊解剖部位(上唇、上胸部、肛周或會陰部)最易發生。
血管瘤類型及癥狀
鮮紅斑痣
鮮紅斑痣又稱葡萄酒樣痣或毛細血管擴張痣,在出生出現,好發于面、頸部,大多為單側性,偶為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起為大小不一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色斑片,呈不規則形,邊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壓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40%的患者的病灶將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于創傷后易于出血。鮮紅斑痣是無數擴張的后微靜脈所組成的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塊,屬于先天性后微靜脈畸形。病灶面積隨身體生長而相應增大,終生不消退。
毛細血管瘤
毛細血管瘤是血管瘤的一種,較為常見,屬于血管畸形。由擴張和增生的毛細血管網構成,包括草莓狀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多見于嬰兒,大多數是女性。前者為出生時或出生后早期出現的皮膚紅點或小紅斑,逐漸增大,紅色加深并隆起,高出于正常皮膚表面。后者大多數為不高于皮面的紅色斑塊;二者的共同點為瘤體境界分明,壓之可稍退色,釋手后恢復紅色。大多數為錯構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嬰兒發育更快,則可能為真性腫瘤。許多患兒的毛細血管瘤在1歲內可停止生長或消退。
草莓狀血管瘤
草莓狀血管瘤出生時往往看不到有病變,病變多在出生后一個月內發現,初起為小的紅色斑點,以后迅速增長,有的患兒1歲~2歲左右停止生長,但概率較低。女性患兒是男性的3倍。其形如草莓得名。除發生于皮膚外,也可累及皮下組織和肌肉組織,一般不侵犯骨組織。發生于皮膚或肌肉組織的血管瘤可損傷血管引起繼發感染或潰瘍,Kasabach-Merrit綜合征是相對常見的毛細血管瘤相關的綜合征,表現為嬰幼兒大面積的毛細血管瘤伴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紫癜不單純是由于血小板減少,而且也是消耗性凝血病導致的結果。
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在出生時即出現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稱為靜脈畸形。血管損害一般發展較慢,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顯。大多數靜脈畸形呈海綿狀,故名。病變除位于皮膚和皮下組織外,還可發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綿狀血管瘤如因外傷或繼發感染破潰時,有招致嚴重失血的危險,文獻中有不少關于骨骼特別是下頜骨內海綿狀血管瘤切除術中嚴重出血甚或致命的報道。
混合型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等其他類型血管瘤,兩種或更多同時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是較常見的一種類型血管瘤,多發生在面頸部,也可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時已存在,最初頗似草莓狀毛細血管瘤,但很快擴展至皮膚范圍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組織。
蔓狀血管瘤
蔓狀血管瘤由曲張、蜿蜓、盤曲如腸襻狀的異常血管群組成,可見曲張的血管影,質軟,用手摸有明顯的波動感,且溫度較高。好發于成人的外部、口唇部和肢體部位。
蔓狀血管瘤較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見,約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動脈和小靜脈吻合的血管瘤,多數是單發性小動脈和小靜脈瘺形成的血管瘤。常見于頭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與四肢廣泛性動靜脈瘺有所不同。
頭面部皮下蔓狀血管瘤多見于頸部頰部。可見到一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的腫物,皮膚有時潮紅,皮下隱約可見紆回彎曲的血管搏動和蠕動。觸之可感到有振顫,并可觸摸到條索狀質軟擴大的血管及搏動,局部溫度增高,壓迫時腫物可縮小,壓緊時搏動可消失。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狀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腳底)見到不規則的幾個連接在一起的柔軟腫塊,皮膚可呈紫灰色,觸之有振顫搏動感。
蔓狀血管瘤壓迫時可縮小。壓緊時搏動消失,臨床上易誤診為海綿狀血管瘤。它多見于四肢,口腔頜面部的常見于顳淺動脈所在的顳部或頭皮下組織,表面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或是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