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如何發生的?專家說: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如何發生的呢?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其臨床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如果對此缺乏了解,很容易被誤診為其它系統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尤其要了解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如何發生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那么,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下面我們跟隨專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專家指出:周圍神經系統分為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感覺神經使機體能夠感覺到內外環境的溫度、疼痛、觸摸、方位的變化刺激,使機體能夠很好適應外部環境并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運動神經負責支配肌肉的收縮與舒張,使機體完成各種隨意動作。
許多患病多年的老糖尿病友就診時對我訴說:一天到晚全身好像有無數個螞蟻在爬,那種感覺真不是個滋味:有的病人則講,兩條腿就像被針扎一樣,經常疼得夜不能寐;還有的病人訴苦,吃一點東西胃就堵得慌,每頓飯只能喝點稀粥:更奇怪的是,有的病人說,他最近好像有了特異功能,滾開的水濺在手上,居然一點感覺也沒有……
上述種種異常表現,其實都屬于糖尿病神經病變。據調查,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一半以上并發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傳統觀點認為與長期糖代謝紊亂、微血管病變和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等因素有關。其中,高血糖是最基本的病因,它不僅對神經細胞具有直接毒害作用,還會引起外周微血管病變,使神經細胞的營養供應發生障礙,使神經缺血、缺氧進而逐漸造成神經損害。
近年來,學術界又提出了“氧化應激損傷學說”,該學說認為線粒體超氧化物過多是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可涉及全身各部位的神經,包括中樞神經、周圍神經、植物神經(也稱自主神經)。其中,中樞神經病變相對少見,而周圍神經、植物神經病變非常多見。由于受損的神經類型不同以及病變程度不同,因而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一般情況下,患病時間越長,血糖控制越差,出現神經病變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個別患者,即使血糖控制尚可,也可能出現嚴重的外周神經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