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型頸椎病概述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以頸部癥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于癥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復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于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風濕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癥狀。頸型頸椎病癥狀以頸部本能、痛、脹及不適感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現或起床時發覺抬頭困難,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約半數以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可以緩解。此型頸椎病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且常反復發作或時輕時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訴頭部轉動時發生奇異的響聲。發作時,患者頭部偏向患側,以緩解疼痛及不適。
從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有利時機。因而這個類型的提出,對于頸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病源于頸椎退變的開始,由于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張力降低,進而引起椎間隙的松動與不穩。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痙攣,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縱韌帶及兩例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并出現頸部癥狀。臨床上以青壯年發病居多,少數人可在45歲以后才首次發病。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常訴說不知把頭部放在什么位置為好,癥狀常于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劇。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肩部,觸壓則痛,約有半數病人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側,轉動時往往和軀干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后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訴頸部易于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病人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頸型頸椎病的治療頸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各種自我療法均有效,尤其是自我牽引療法、肩頸部的理療、按摩及中草藥外敷。癥狀較明顯的病人,也可用頸圍保護,如果選用間斷性頸椎牽引療法則更為有效。頸型頸椎病一般無需手術,除非癥狀持續、久治無效,而病人又想在短期痊愈,以免影響工作的,但應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施術,因為手術成功率要求較高,否則將得不償失。絕大部分病人可以治愈或自愈。在日常生活、工作時應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時的體位,避免外傷、勞損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平時只要注意保護頸部,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一般少有復發者;但如果不注意養頸之道,或是繼續增加頸部負荷,則有可能再發,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或使病程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