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時間的臨床研究表明:此病與多種因素相關,目前白塞氏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有人認為是病毒感染或對感染因素的過敏反應引起,但還未得到充分的證明。
最近在免疫學方面段主任發現有些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免疫復合物等均升高,并有多種抗體,如抗口腔粘膜抗體、抗動脈壁抗體等。所以有人認為本病可能是某些因素,其中包括病毒所誘發的一種自身免疫病。
一、濕毒內蘊
由于感受濕熱毒氣,或恣食膏粱、炙膊、不潔之物,致使濕濁內蘊,日久化熱,或熱病、毒痢、斑疹等溫熱病后,余毒未盡,與濕濁相合,濕熱邪毒壅蒸不得透泄,循經絡上蝕口眼,下注外陰而致潰瘍。毒火熏蒸,擾亂心神,又見神情恍惚,坐臥不安。
二、肝腎陰虛
若汗、吐、下太過,或下痢日久,傷津耗液;或為情志所傷,肝郁化火傷陰;或熱病后養息不當,陰液難復;或房勞過度,腎有所虧,以致肝腎陰虧,陰精不足則津液虧損,難以上潤下濡。虛火內灼,上沖肝竅,下出腎竅,而致本病。
三、脾腎陽虛
脾土本虛,或長期服用苦寒藥,以致中陽受損,健運失司,水濕內聚,稟賦素虛,或勞役傷腎,致腎陽虛損,氣化失利,水流橫溢,水濕為聚,積久蘊為濕毒,陰濕內盛,流注經絡、體竅,發為癰瘍,本病作矣。
總之,白塞氏病發生絕非偶然。本病的病情演變頗為復雜,病之初期和急性活動期多呈現熱毒壅盛的實證,中、晚期則多為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之候,由于久病體虛,窮及脾腎,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最終陰陽俱衰,而成難治之病。
提示:對因治療白塞氏病效果好。
白塞氏病的病因不同,患者不同的癥狀表現進行臨床研究發現預后效果是不同的,多數患者病情長期處于緩解-復發交替的狀態,部分患者經有效治療后能達痊愈。僅表現為口腔潰瘍或皮疹的患者預后較好,表現為系統受累者,如眼部、神經系統和腸道受累,不治療則預后不好,嚴重者導致失明、腸穿孔或死亡,所以需積極治療,并且治療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