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瘡(Lupus)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9世紀前后就已出現在西方醫學中。但直到19世紀中葉,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醫生才正式使用“紅斑狼瘡”這一醫學術語。不過他所說的紅斑狼瘡僅指以皮膚損害為主的盤狀紅斑狼瘡而言。人們看到得這種病的人,在顏面部或其他相關部位反復出現頑固性難治的皮膚損害,有的還在紅斑基礎上出現萎縮,瘢痕,色素改變等,使面部變形,嚴重毀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過的一樣,故有其名。
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紅斑狼瘡最輕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盤狀紅斑狼瘡。盤狀紅斑狼瘡給患者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所以出現盤狀紅斑狼瘡的癥狀時,患者們要及早的檢查。盤狀紅斑狼瘡是一種給患者造成傷害很大的疾病。其中,腹瀉、腹痛、惡心嘔吐。此類不適癥狀在經過抗感染及對癥處理后沒有得到好轉,應想到是否為狼瘡性胃腸道活動存在。
乏力、易疲勞。一般而言,病人若伴有易疲勞,休息后也得不到明顯改善,應想到可能是病情活動可能。這也是一種盤狀紅斑狼瘡的癥狀表現;胸膜炎癥。胸膜炎癥是盤狀紅斑狼瘡最為常見的癥狀。患者經常主訴胸痛,伴隨呼吸運動或體位變換,癥狀有所加重;皮膚鱗屑和萎縮。盤狀紅斑狼瘡的癥狀早期是亮紅色的凸起。紅斑初始時傾向于扁平淡桃紅色或白色,顏色可慢慢的加深變紅。
六十年代以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2年死亡率達50%,病人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據近十年來的研究,本病5年的存活率93。5%,30年的生存率為70%,有的甚至存活50年以上。隨著現代免疫學的發展,免疫檢測手段的日益完善和提高,醫生對本病有關知識了解愈來愈深刻,早期確診率不斷提高。
現在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盤狀紅斑狼瘡的認識不斷加深,治療經驗不斷積累,使系統性紅斑狼瘡生存率大大提高。例如美國一個大系列的病例報道:前后對比過去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別為88%、79%、74%,而近些年來這些數字分別提高到97%、93%、83%。芬蘭也有類似的報告。所以系統性紅斑狼瘡已不是不治之癥,只要時刻注意病情的變化,定期復查,正規治療,完全可以使病情長期緩解,甚至可以象正常人一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