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載光輝歷史 首批公立三甲醫院
醫院始終堅持“科技興院、質量建院”的方針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方向,堅持走“院有重點... [ 詳細 ]
60余載光輝歷史 首批公立三甲醫院
醫院始終堅持“科技興院、質量建院”的方針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方向,堅持走“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學科發展之路,注重培養和引進人才,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持續改進和提高醫療質量,醫療技術、醫院管理等方面均達到了較..."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醫院動態 > 南方周末:喬布斯的錯誤與諾獎得主的試驗
60余載光輝歷史 首批公立三甲醫院
醫院始終堅持“科技興院、質量建院”的方針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方向,堅持走“院有重點... [ 詳細 ]
吳凱
周一到周六
時間:2014-12-24 17:32來源:求醫網
諾貝爾獎得主斯坦曼在2007年確診胰腺癌后,積極嘗試自己發明的細胞免疫療法,生命從預期的數月延長至4年。而喬布斯所患的胰腺癌致死率比前者要低,最初錯誤的“自我治療”是導致病情延誤、惡化的重要原因。
2011年10月6日,蘋果公司前CEO史蒂芬·喬布斯(Steve Jobs)罹患胰腺癌病逝,這位曾經“改變了世界”的科技天才英年早逝,不禁讓世人扼腕嘆息;而此前,9月30日美國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也因該病去世。三天后,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其榮膺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這位最先發現“樹突狀細胞”并在生命最后時刻利用該研究成果與癌癥抗爭的免疫學家,沒能親耳聽到自己獲獎的喜訊,更是讓人深感惋惜!
癌癥優選
喬布斯與斯坦曼所患的胰腺癌,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該病的致死率可達95%,確診該病后能夠存活五年的患者十分罕見(<5%),因此胰腺癌又被稱作“癌癥優選”。此前,罹患此病的不乏男高音帕瓦羅蒂、影星帕特里克(《人鬼情未了》男主演)等名人。
人體的胰腺兼具內外分泌作用。胰腺的主要實體負責產生消化酶,是胰腺的“外分泌部”。在胰臟周圍如島嶼般散狀分布著許多細胞群,被稱為胰島。胰島所產生的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控制糖的代謝,屬于“胰島內分泌部”。
喬布斯在2003年診斷出患有 “胰島細胞腫瘤”當屬“胰腺內分泌腫瘤”,并非致死率更高的“胰腺外分泌腫瘤”。該病癥病情發展緩慢,能夠存活數年的患者不在少數,但是胰島細胞腫瘤一旦轉移,病情就會迅速惡化。胰島細胞腫瘤的發病率在胰腺癌中非常稀少,事實上,喬布斯所患癌癥的腫瘤基因也十分罕見,全世界尚不足二十人;而斯坦曼所患的病癥為“胰腺外分泌型腫瘤”,該病患者的存活期往往只有數月。臨床上所說的胰腺癌的高致死率也是指后者。
造成胰腺癌如此高的致死率,主要原因在于,臨床上病情診斷的往往滯后和治療手段的比較匱乏。
胰腺癌不同于肺癌、結腸癌等其他癌癥,病人在患病初期沒有顯著的特別癥狀。當出現黃疸、體重迅速減輕等并發癥時,往往實體瘤已經形成,癌細胞開始擴散。目前,臨床上主要以CT等影像技術進行診斷,由于胰腺位于小腹深處,早期發現癌變組織難度頗大。目前,胰腺癌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切除和放、化療等常規手段。由于胰腺位于人體小腹,與胃、十二指腸等器官鄰近,手術清除腫瘤難度極大。而采取吉西他濱等藥物化療,既會造成“肝毒性”副作用,又會遏制人體免疫力,引起其他并發癥。
斯坦曼在2007年確診胰腺癌后,積極嘗試基于樹突狀細胞的治療性疫苗(DC疫苗)。借助這種“細胞免疫療法”,他的生命從預期的數月延長至4年。而喬布斯所患的“胰島細胞腫瘤”并非致死率更高的“胰腺外分泌腫瘤”,雖經手術切除胰腺、肝臟移植手術,卻最終因并發癥去世。倘若單純從醫學的角度說,斯坦曼與病魔抗爭的4年,與喬布斯存活的8年相比,前者的治療更為成功。
兩種自我治療
最新出版的《喬布斯傳》(微博)披露:2003年10月,喬布斯在例行的體檢中診斷出“胰腺癌”,此后的進一步診斷表明:其所患病癥為“胰島細胞腫瘤”(胰島內分泌腫瘤),而非致死率更高的胰島外分泌腫瘤。但是,這位優秀的素食主義者曾一度拒絕手術治療,自作主張地服用果汁、中草藥,甚至用針灸進行自我治療。直到大半年后,當他真正意識到癌癥最終會奪去他生命的時候,才于2004年7月在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接受“Whipple手術”。從當時的情況看,手術非常成功,喬布斯也于當年9月份就重新回到了蘋果公司。
2008年,iPhone3G的發布大會上喬布斯顯得異常消瘦、憔悴。蘋果公司官方曾輕描淡寫地宣稱喬布斯僅僅是受到“常見細菌感染”。直到2009年1月,喬布斯最終自己承認,體重的減輕源于體內激素失衡,并需要進一步治療。4月喬布斯接受了肝臟移植手術,由于腫瘤患者并非肝移植的一定適應人群,人們猜測“肝臟移植”表明喬布斯體內的癌細胞已經開始擴散。術后,喬布斯長期服用免疫遏制劑,導致免疫力低下,最終因為移植手術的并發癥而去世。現在看來喬布斯最初不專業的“自我治療”,是導致病情延誤、惡化的主要原因。
斯坦曼作為一名免疫學家,2007年發現患有胰腺癌后,面對臨床上治療手段匱乏的窘境,他回到了其所擅長的領域——免疫學。斯坦曼深信:利用其先前發現的樹突狀細胞,激發自身的免疫力,依靠后者去清除腫瘤。在他的實驗室里常常聚集著來自羅氏、基因泰克等制藥公司的腫瘤專家。斯坦曼與這些專家像討論實驗一樣,坦然地談論自己的病情,不斷調整著治療策略。除了接受常規的藥物化療外,斯坦曼積極嘗試三種基于樹突狀細胞的DC疫苗。
雖然斯坦曼最終沒能治愈他的癌癥,但是作為一名免疫學家,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將生命由預期的數月延長到四年,這在臨床上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免疫系統的“始動者”
作為免疫學家的斯坦曼,他的第一個工作其實是個內科醫生。1968年,斯坦曼畢業于哈佛大學醫學院后,曾短暫地就職于麻省醫院。在臨床實踐中,他注意到接種過肺結核疫苗的人,在結核毒素皮試時會顯現陽性。這是一個常見的免疫應答反應。但是,斯坦曼則試圖進一步搞清免疫反應的過程細節。抗原是如何啟動免疫應答?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免疫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機體是如何識別自我和非我,即“抗原遞呈”。
由于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巨噬細胞與抗原遞呈有關,于是,斯坦曼師從洛克菲勒大學的庫恩教授(Zanvil Cohn)進行博士后研究,后者是免疫學上研究巨噬細胞的先驅性人物。斯坦曼在研究中發現:小鼠的脾細胞混合物能夠刺激羊的紅細胞產生免疫應答,這也是首次在體外激活免疫應答。但是單純的淋巴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又不具有這樣的功能。到底誰才是真正免疫系統的“始動者”呢?
斯坦曼做了一個既簡單又重要的實驗,用相差顯微鏡觀察脾細胞混懸液。結果他發現了一種形態呈放射狀的細胞。由于它不同于已發現的所有淋巴細胞,所以斯坦曼將其命名為“樹突狀細胞”,此后,斯坦曼又在血液和外周免疫器官發現了樹突狀細胞,并大膽推測它可能就是負責抗原呈遞,激活免疫應答的細胞。1973年斯坦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實驗醫學雜志》上。
由于樹突狀細胞的數量只占到脾細胞的1%,當時科學界并不認可斯坦曼的發現。甚至猜測,樹突狀細胞也許只是培養皿上的“贗象”。為此,斯坦曼設計了詳細的樹突狀細胞的純化流程。并且發明了利用小鼠和人的祖細胞,體外制備樹突狀細胞的方法。此后的研究表明,樹突狀細胞能夠大量表達抗原遞呈分子。因此,它誘導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的能力,是巨噬細胞的一百倍。這時候人們才發現樹突狀細胞的重要性,原來它才是機體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
來自腫瘤的DC疫苗
健康的人體其實也含有癌細胞,但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免疫系統遏制癌細胞的生長使其不能形成腫瘤。一旦機體的免疫系統不能識別腫瘤抗原,那么癌變就會迅速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癌癥也是一種免疫疾病。
既然樹突狀細胞具有抗原遞呈作用,如果讓樹突狀細胞負載腫瘤抗原,將癌變的信息傳達給免疫系統,那么,就有可能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去**。這便是DC疫苗(樹突狀細胞疫苗)的治療原理。
斯坦曼生前至少嘗試過兩種基于樹突狀細胞的DC疫苗。使用的樹突狀細胞和腫瘤抗原均是從其體內分離得到。所不同的是,一種抗原是直接來自腫瘤組織短肽。另外一種則是腫瘤細胞的RNA表達后生成抗原。實驗結果表明:注射了這種來自于腫瘤的DC疫苗后,斯坦曼體內的免疫反應確實發生了變化。約占到總數8%的淋巴都以腫瘤細胞作為靶點進行攻擊。
斯坦曼的實驗只有他自己一個受試者,在科學上不具統計學意義。但是,這種先驅性的工作至少表明,DC疫苗在治療“癌癥優選”上可能很有希望。目前已有醫藥公司利用斯坦曼的臨床數據,開始研究針對于胰腺癌的DC疫苗。
斯坦曼作為一名免疫學家,發現了樹突狀細胞及其生物功能,建立了完整的技術體系,被尊稱為“樹突狀細胞之父”。而他的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后,開創了“細胞免疫療法”。目前,除了2010年已經上市的Provenge用于治療前列腺癌外,尚有治療宮頸癌、艾滋病、紅斑狼瘡等的多種DC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階段。DC疫苗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已經逐漸成為繼手術、放、化療后的第三種癌癥治療策略。
正如《自然》雜志所云,斯坦曼“畢生的戰斗,成就了一個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