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東甌醫院是一家集醫療、科研、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醫院。醫院創建于1995年10月,坐落于葡萄棚路38號,現有醫療用房8000多平方... [ 詳細 ]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過敏原檢測結果分析
時間:2015-01-05 16:43來源:求醫網
目的 :探討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常見過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 :對本院皮膚科門診523例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按蕁麻疹組(322例)和皮炎、濕疹組(201例)進行分類;應用德國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療儀對患者進行吸入、食入、其他變應原檢測,進行相關統計學分析。
結果 :過敏原陽性率蕁麻疹組為87.89%,皮炎、濕疹組為83.08%;從過敏原分布特征來看,以多種、多組物質過敏的患者為多;皮炎、濕疹組內少年組與中老年組之間陽性率差異較大。蕁麻疹組前十位過敏原是:螨和昆蟲(占54.97%)、霉菌(占49.38%)、海鮮類(占31.37%)、組胺(占 20.50%)、酵母(占14.91%)、食用防腐劑(占14.29%)、抗氧化劑(占13.66%)、蛋黃(占12.11%)、甜味劑(占 9.01%)、香料和藥草(占7.45%);皮炎、濕疹組前十位過敏原是:螨和昆蟲(占55.22%)、霉菌(占36.82%)、海鮮類(占 31.84)、重金屬(占15.92%)、抗氧化劑(占13.43%)、組胺(占12.44%)、食用防腐劑(占11.44%)、酵母(占8.46%)、谷類(占7.96%)、蛋黃(占7.46%)、廣泛環境毒素(占7.46%)。結論: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的過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為本地區過敏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依據。
【關鍵詞】 生物共振;變態反應性皮膚病;過敏原;蕁麻疹;皮炎;濕疹
麻疹、皮炎和濕疹患者及30例無任何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進行過敏原檢測,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為我院皮膚科2009年6月-2010年5月門診診斷為蕁麻疹、皮炎和濕疹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疾病的診斷均符合相關標準[1]。其中男224例,女 299例;年齡3~79歲。將患者分為蕁麻疹組(322例)與皮炎、濕疹組(201例)兩組,并參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年齡分段標準及結合臨床實際,將兩組患者再分為三個年齡組即少年組:<18歲;青年組:18~44歲;中老年組≥45歲,另選30例無任何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健康自愿者為對照組。所有入選患者在檢測前均停止服用抗組胺藥3 d,1個月內未使用激素及免疫遏制劑。
1.2 方法
應用MORA生物共振治療系統(MORA-Super allergy therapy,德國MED-Tronik公司),利用隨機所帶的上千種過敏原樣本對患者進行食入組、吸入組及其他組的過敏原檢測。確定信息點,選擇測試程序,逐一測定患者對不同組中過敏原標本的反應,當找到對某種物質反應超過基礎波閾值時確認該患者對該物質過敏。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322例蕁麻疹及201例皮炎、濕疹患者過敏原檢測結果見表1、表2。排名前十位過敏原分別是蕁麻疹組:螨和昆蟲(占54.97%)、霉菌(占 49.38%)、海鮮類(占31.37%)、組胺(占20.50%)、酵母(占14.91%)、食用防腐劑(占14.29%)、抗氧化劑(占 13.66%)、蛋黃(占12.11%)、甜味劑(占9.01%)、香料和藥草(占7.45%);皮炎、濕疹組:螨和昆蟲(占55.22%)、霉菌(占 36.82%)、海鮮類(占31.84)、重金屬(占15.92%)、抗氧化劑(占13.43%)、組胺(占12.44%)、食用防腐劑(占 11.44%)、酵母(占8.46%)、谷類(占7.96%)、蛋黃(占7.46%)、廣泛環境毒素(占7.46%)。
2.2 過敏原陽性率:蕁麻疹組為87.89%;皮炎、濕疹組為83.08%。蕁麻疹組過敏原陽性率顯著高于皮炎、濕疹組(P<0.05)。< p="">
2.3 對30例無任何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進行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4 患者一種或多種過敏原陽性率見表3。
2.5 不同年齡組過敏原陽性率見表4。
3 討論
蕁麻疹及皮炎、濕疹是皮膚科最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因復雜,難以查找。受工業發展、環境污染加重、食物添加劑使用增多及裝潢材料的廣泛應用等因素影響,此類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準確定位過敏原從而有效避開致敏物或進行相應脫敏治療對此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起關鍵性作用。
現代生物共振技術是一項建立在現代量子醫學上的全新醫療技術,其理論基礎是由法國科學家DeBroglie提出的量子物質波理論[2-3],國內外將其用于過敏原檢測,技術方法成熟。陳功等[4]人利用百康BICOM2000型生物共振系統和皮內注射法在檢測相同的過敏原時,結果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前者過敏原樣本齊全,陽性過敏原的總體發現率更高。
蘇萍等[5]人應用德國BICOM-2000治療儀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150例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行過敏原檢測,同時隨機抽取其中的50例患者行免疫印跡法檢測作為對照組,發現兩種檢測方法粉塵螨、小麥、牛羊肉、霉菌、花草類、牛奶過敏原檢出率差異均無顯著性,說明了生物共振系統檢測過敏原準確,且具有種類多、安全、無創等優點。
不同地理區域、生活習性及工作環境存在或產生不同的過敏原。溫州地區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過敏原是否存在特點尚未見報道。本次觀察發現蕁麻疹組過敏原陽性率為87.89%,皮炎、濕疹組為 83.08%,低于蕁麻疹組。蕁麻疹和皮炎、濕疹過敏原分布差別不大。在陽性的患者中,常表現為對多種物質過敏,其中多數患者有3~6種過敏原。
單純的吸入組、食入組或其他組過敏者少,而以同時具有兩組以上物質過敏的患者較多,提示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為多因素共同刺激造成。皮炎、濕疹組中年齡<18組及≥45組陽性率有較大差別,前者陽性率明顯高于后者,提示年輕的皮炎、濕疹的患者較年紀大的受致敏原影響大。< p="">
過敏原**的是吸入類的螨蟲及霉菌類,其次是食入類的海鮮類、酵母、蛋黃、蛋白等,食用抗氧化劑、防腐劑、甜味劑及環境毒素、重金屬等亦名列前茅,支持環境污染及食品、日用品中添加劑的增加是近年來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增多的可能原因。
張迎俊[6]利用德國BICOM 2000生物共振檢測系統對山東青島地區520例濕疹患者及48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檢測結果進行統計,海鮮類占優位,陽性率明顯高于本研究結果,而塵螨類及霉菌類雖然也居前10位,但陽性率明顯低于本觀察,其結果與王曉云等[7]應用生物共振技術對山東省濰坊市978例蕁麻疹、濕疹患者進行過敏原檢測結果較接近,考慮是由于兩地地理位置較近,環境、氣候、生活習慣相近。
段民錄等[8]人對西安地區671例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過敏原檢測結果與其他地區觀察的結果亦有較大差異,其位于**的是花粉類。我院門診患者主要來自浙南閩北地區,該片地域環境溫暖潮濕,從而導致本觀察組的螨蟲及霉菌類過敏原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地。
從已有的結果看,不同地區的過敏原分布特征有顯著的差異性,這和所在地區的環境、飲食、氣候等眾多因素有關,這些因素與檢測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對疾病預防及治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