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積水潭醫院是一家王府花園式醫院。這里曾是元代大運河終點上檣帆林立的碼頭——“積水潭港”,也是清朝延續了二百年的“棍貝子府”。
<... [ 詳細 ]積水潭醫院吳全大夫在南極當隊醫(一)
時間:2012-10-23 10:56來源:求醫網
【編者按】我院普通外科大夫吳全。2010年11月11日從深圳鹽田港乘雪龍船出發穿越南國內海,途經菲律賓、印尼群島,進入印度洋,在澳大利亞Fremantle短暫停靠補給后,于11月26日進入西風帶區,12月2號左右成功穿越西風帶進入冰區,5號靠近站區,之后雪龍船無法破冰,由直升飛機空運上站。于12月11日,到達南極中山站區,目前站上醫療工作進入正軌。吳全代表積水潭醫院參加南極科考活動,這是我們醫院的光榮!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希望他不辱使命,平安歸來。我們宣教中心將做連續報道。
我在南極中山站當隊醫
2010年11月11日上午11時,肩負著黨和祖國人民交付的神圣使命,滿載著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望,象征著團結與奮進、求實與創新的南極精神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號拉響了出征的汽笛,緩緩的駛出深圳鹽田港。這一刻,國內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啟航開赴南極中山站區執行為期17個月科學考察任務。
作為醫院里一名普通的外科醫生,在院領導田偉院長、辛有清書記、賀良副院長關心關懷下,在院辦任軼主任、黃鳴老師、人事處楊玲玲老師不厭其煩的熱心幫助下,在普通外科趙景明主任不遺余力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我有幸隨隊出征擔任中山站隊醫,負責度夏與越冬期間科考、后勤保障人員的醫療衛生工作。由于工作環境特殊,在那方天地里我領略著南半球清爽的盛夏,也體驗了南極科考工作的艱辛和孤寂,借此機會我想把此行的所見所聞和目前工作情況向醫院領導和同事們作簡短匯報。
此次醫療任務歷時將近500余天,工作地點南極中山站是我國于1989年在南極洲大陸建成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相對于我國早期建成的科學考察站長城站而言,國際上根據南溫帶和南寒帶界限劃分,只有南緯66°34"以南的地區才屬于南極圈,中山站由于位于南緯69°22'24",東經76°22'40",在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上,緊臨南極內陸冰架,是真正意義上的南極科學考察站,而且中山站區的氣象氣候特點與南極內陸相似,常年低溫寒冷干燥,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10℃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零下36.4℃,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自然環境惡劣,中山站的這些特點是長城站所不具備的。
按照國家計劃,科考工作分兩個階段完成:度夏科考期,每年的12月中旬至次年的2月下旬,越冬科考期,次年的3月至10月,執行本次中山站科考任務的隊員共一百余名,涉及領域包括氣象氣候、地質、地磁、高空物理、海洋生物幾個大類,另有接近20余名的基礎工程施工人員,其中度夏隊員和施工人員將于次年2月下旬在南大洋冰凍之前隨雪龍船回國,剩余17名越冬隊員將代表祖國駐守在冰封的南極大陸,繼續開展科研工作以及維持站區的正常運轉。
作為單獨的隊醫,在將近500余天的日子里,這百來號人即是醫療工作需要面對的群體。根據以往經驗,醫療工作量不是太大,平均每日接待2-3例的外傷,偶有一些清創縫合手術。中山站區創下的重大外科手術記錄是一名基建施工隊員因為作業時車輛碰撞,發生閉合性腹部損傷、創傷性休克,在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大夫共同配合下,急診施行了剖腹探查、腸穿孔修補手術,另有一例為急診闌尾切除術,除此以外,常見需要處理的情況還包括關節和軟組織扭傷挫傷、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尿路感染、皮膚皸裂等,心腦血管疾病則很少遇見。每年的3月份后,站區的冬季逐漸來臨,面對漫長的極夜期,考察隊員會產生一系列心理行為的異常改變和甲狀腺激素含量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國際上被稱為“南極T3綜合癥”,導致越冬隊員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增加,人與人之間原本一些微小的矛盾和摩擦容易被放大,所以,隊醫在越冬期間不僅要醫治隊員身體上的疾患,還要擔當心理輔導員角色疏導隊員心理壓力。
我們醫院是一所國際優秀,國內優秀的優秀醫院,此次能代表積水潭醫院承擔國家級的衛生醫療任務,對我個人而言是至高無上的榮幸,是醫院、科室領導對我的信任,同時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我一定時刻牢記祖國榮譽、單位榮譽,盡職盡責,爭取發揮自身的醫療技能圓滿完成任務,為醫院和科室爭光。
2010 年即將過去,新年的腳步正悄然而至,在辭舊迎新之際,我衷心祝愿各位同仁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闔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