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又名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原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前... [ 詳細 ]
“失眠癥的診斷和治療新進展”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班通知
時間:2012-10-29 15:50來源:求醫網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失眠癥的診斷和治療新進展>>(項目號2012-03-08-053)將于2012年7月9-12日(授予I類學分10分)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舉行。
失眠癥(Insomnia)是最常見的夜間睡眠障礙,作為一種原發或繼發狀態,它既是一種癥狀也是一種疾病。失眠可以增加抑郁癥、焦慮障礙和物質濫用的風險。在抑郁障礙患中,有70-84.7%的患者伴有失眠癥狀,其中較為常見的類型是混合失眠(27.1%)和夜間失眠(13.5%),抑郁障礙的典型失眠類型早醒約為3.4%。抑郁性失眠可以導致較重的疾病負擔,與抑郁癥狀的惡化、疾病的復發、低生命質量、心血管疾病、社會功能缺陷及高自殺率等存在正相關。失眠不僅是抑郁障礙具有診斷意義的癥狀之一,還是難治性抑郁的危險因素以及抑郁障礙康復的預測因子。
焦慮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普通人群的患病率在7-14%之間,而焦慮障礙患者以焦慮癥狀為主要表現的僅占少數(<25%),更多的是以軀體不適為主訴,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表現,約有1/3的焦慮障礙患者以失眠為主要癥狀。與非焦慮性失眠相比,焦慮性失眠患者在睡眠效率、睡眠總時間和慢波睡眠百分比上都顯著減少。失眠也是焦慮障礙最突出的前驅癥狀,可致焦慮障礙發生的風險增加17倍。焦慮性失眠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帶來更加嚴重的社會功能缺陷和經濟負擔。
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于與其他精神障礙共病的失眠癥狀的研究,以及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方面。但是,療效的持續性及長程治療仍然具有挑戰性,對于慢性或具有藥物依賴潛能的患者來說尤為重要。總之,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提高診療水平,不僅可以減輕患者及家屬經濟、心理負擔,而且可減輕社會負擔,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和深遠的實際意義。
失眠癥不論是在普通人群中,還是在醫療結構內都相當普遍,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目前臨床醫師對于失眠癥病因、診斷及其規范化臨床治療相關知識的掌握存在不足。
本繼續教育項目的目標是介紹國內外失眠癥病因學、流行病學、診斷學、規范化治療學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幫助臨床醫師提高相關理論知識水平,拓寬科研視野,提高對失眠癥的識別率,并使失眠癥患者得到規范的系統治療。
本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辦,項目負責人為陸崢教授。本項目主講人為張明園、吳文源、江開達、陳彥方、楊甫德、賈福軍、陸崢、李春波、王繼軍、李華芳、李霞等教授。參加對象為主治醫師以上精神科、心理科及相關臨床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