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位于越秀山下,流花湖畔,東風西路主干道旁。占地面積約6.2萬平方米,醫療服務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約8.08億元。... [ 詳細 ]
出停診公告更多>
2015年07月02日停診信息
泌尿外科:周一南(全天)
內分泌內科:周倩(上午)
口腔科:呂渭莉(全天)
婦產科:林美(全天)
耳鼻喉科:何龍(全天)
長期停診信息
心血管內科:李廣鐮 2015-03-12起長期停診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防腦中風,查查頸動脈
時間:2012-10-25 17:36來源:求醫網
受訪專家/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曹志愷 主任醫師 駱錦標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徐晶
要預防中風,請在體檢的時候檢查一下頸動脈是否狹窄。近日,由廣州市醫學會主辦、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承辦的“頸動脈狹窄高峰論壇上”,專家提醒,頸動脈狹窄癥本身沒有典型的癥狀,常常不容易被發現。但當頸動脈管腔被堵70%以上,腦中風發生率高達13%。一旦發生腦中風,輕者偏癱、失語等,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專家還表示,約有2/3的腦缺血與頸動脈狹窄有關。遺憾的是,大多數患者甚至醫護人員都忽視了腦中風的源頭在頸動脈狹窄這一事實。
頸動脈狹窄可致小中風
頸動脈是人體通向頭面部的主要動脈,正常時它供給腦組織85%的血液。同時,它的位置也很特殊,在這條血管上,有一個分叉,由于血流方向改變,所以在分叉的地方特別容易堆積脂類等雜質,從而形成動脈硬化粥樣斑塊。這些斑塊慢慢附在血管內膜上,導致血管腔越來越窄,最后甚至會出現堵塞。
在臨床上,專家們經常發現“小中風”的患者出現頸動脈狹窄的現象。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曹志愷說,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表現是病人突然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幾分鐘或者幾個小時之后又好了。有時候出現視覺異常:單眼失明(部分或全部光感消失)、視物模糊或完全失明等,過一會兒又好了,這種情況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這是因為狹窄的頸動脈斑塊上脫落的小栓子塞在腦血管里,但還沒有完全堵死血管。
曹志愷指出,這種一過性的缺血癥狀往往是腦梗死的先兆表現,如果這個脫落的斑塊比較大,那么很可能會出現大面積腦梗死。
彩超可篩查頸動脈狹窄
正是由于大部分腦中風與頸動脈狹窄有關,所以,如果能夠做好篩查,及早發現和干預,將會大大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率。曹志愷說,目前,最常見的篩查方式就是做頸動脈彩超,只需花200元左右即可。
一旦頸動脈彩超發現存在頸動脈狹窄的問題,那么可能還要進一步做更精確的檢查,比如磁共振的血管成像、CT的血管成像、腦血管造影等,以確診并決定采取哪種手段治療。
曹志愷還指出,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都應該在體檢中加強對頸動脈狹窄的篩查。
狹窄超70%應手術
在體檢中發現頸動脈狹窄,需要立即治療嗎?對于這一問題,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駱錦標說,這需要視情況而定。
一般來說,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①輕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②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③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④完全閉塞。
單純頸動脈中度(以及輕度)狹窄,沒有癥狀,無需手術治療,也不需要放支架,藥物治療即可,比如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等,具有降低血脂和穩定斑塊的作用。如果狹窄已經超過70%,即便無癥狀,也應該進行外科干預。
駱錦標還指出,有一些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但沒達到70%,卻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若彩超檢查發現頸動脈斑塊中存在潰瘍等不穩定因素,很容易被血流沖擊而形成栓子,隨時可能有較大的栓子脫落,堵塞大腦血管,這種情況一般也需要手術治療。
有意思的是,臨床還發現一些頑固性高血壓(服用兩三種降壓藥都不能將血壓降下來)的患者,發現將頸動脈狹窄的問題解決之后,血壓立即就能恢復正常。
Tips:
支架VS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在頸動脈狹窄的地方進行支架介入治療,這種方法為醫生所熟知。然而,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周定標教授卻指出,治療頸動脈狹窄,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金標準”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這種手術方法,簡單地講,就是在病人頸部開一個小口,切開狹窄的頸動脈,去除沉積在血管壁上的斑塊,再將切口縫合起來。通常手術第二天即可下地。經過歐美國家50多年的臨床實踐證實,這種手術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復發率遠低于支架介入治療。
原文轉自《羊城晚報》2012年9月26日B6版 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