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中心醫院創建于1900年,經過112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醫院。中南大學臨床教... [ 詳細 ]
一個一個幫扶 一點一滴輸送正能量——市中心醫院推進“千萬幫扶”紀實
時間:2013-02-22 11:11來源:求醫網
對于市中心醫院的黨政工作者而言,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是他們開展幫扶工作以來最忙碌、最充實的一年。自2012年8月20日湘潭市委、市政府啟動 “千萬幫扶工程”以來,如何讓生活困難的對口幫扶群眾、住院病人和“雙聯”單位職工等弱勢群體吃得飽飯、穿得暖衣、看得起病,滿足他們的“微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時刻感受到社會“正能量”,業已成為市中心醫院幫扶工作關注的焦點。從市中心醫院推進“千萬幫扶工程”的成績單中抽取今年1月30日幾項密集的走訪慰問活動,或許可以一窺過去一年該院“千萬幫扶工程”的全部。
以“慰”治標,以“問”治本
春節來臨,市衛生局機關和市直衛生系統開始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以期“訪民情、聽民聲、解民難、推醫改”。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節“慰問”活動更加突出一個“問”字——在“問”中拿出一個解決貧困的好辦法,幫助貧困者擺脫致貧的根源。
拿1月 30日,市衛生局局長胡振湘、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周新伏帶隊慰問“一對一” 幫扶的寶塔街道10戶困難家庭來說,他們的“慰問”,不僅僅為困難群眾送上生活物資和慰問金,“慰”一時之所急,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生活困難,使他們渡過難關。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慰問”活動通過“問”,找到致貧的原因,與群眾一起研討“脫貧經”,用“脫貧路線圖”幫助困難群眾獲得自我改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一舉切中“慰問”的深意與挑戰所在。
“問”,一是慰問前“問需”。通過在訪民情、察民意、排民憂上下功夫,對10戶幫扶對象一個一個的摸底調查,一個一個建立聯系卡,最終確認10人中2人為中風偏癱、4人患有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2人患尿毒癥和心臟病等突發疾病、1人有精神病子女、1人為一級視殘的三無人員。醫院從他們都是因病、因殘致(返)貧的實際情況著手,傾聽他們的聲音,充分了解他們生活中治病就醫的具體困難。
“問”,二是慰問中“問診”。既送扶貧“慰問金”,又送脫貧“方子”,既開“處方”,又給“良藥”,如此才算做足“幫扶”文章。除了逢年過年送去慰問物資,市中心醫院還將送醫送藥活動當做一項常規幫扶項目施行:與寶塔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對口支援關系,不僅將院內信息化平臺搭建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的看病就醫信息能及時上報到三甲醫院,還通過特需遠程心電監護設備,將優質醫療資源直接送往群眾家里,讓他們在家中就能隨時接受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通過義診、健康講座等多種形式的送醫送藥活動,解決群眾看病就醫的困難,在2012年全年,市中心醫院組織??漆t護人員9人進社區義診、健康講座7場,共計400余人參與健教宣傳;在2012年9月28日中秋慰問活動中,院黨委書記周新伏還一次性免除了福星村尿毒癥患者郭正亞老人的 10次透析費用。
“問”,三是慰問后“問變”。市中心醫院還注重落實回訪制度,通過“千萬幫扶工程”季報、情況匯總等途徑,實際看看貧困群眾家中的變化,幫助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扶上馬后再送一程,把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
慰問就是把困難群眾最缺少的、最需要的送上門去,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同時通過“望聞問切”,把準困難群眾致貧的“脈搏”,以“慰”治標,以“問”治本。
倡導**服務,重視精神慰問
1月30日當天,由市中心醫院團委牽頭組織的另一場慰問特困住院病人的活動引人注目——數十位青年**者代表深入全院各科室,除了為特困住院病人送去慰問金和新年祝福,她們還特別組織了拉家?;顒?,以期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人是情感類動物。若精神愉悅,一日粗茶淡飯、茅舍草棚,也不會覺得苦。因此,在給困難群體送去物質慰問的同時,市中心醫院也側重對他們感情上的慰藉。在走訪中轉變單純“給予式”的慰問作風,將青年**者引入到慰問活動中來,讓青年**者以慰問活動為契機,接地氣、辦實事,與患者話話家常,準確把握他們的想法,明確他們的困難,力所能及地為他們的生活做點小事、出個點子,以“微力量”傳遞“正能量”,讓患者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溫暖。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為了你、依靠你。”這樣貼近困難群眾的慰問方式,不僅有利于拉近醫患關系,也能讓受幫扶者切身體會到社會的關懷,確保慰問活動不走過場。在走進患者的過程中,青年**者也通過心貼心的交流,掌握了群眾所需,鍛造了和群眾打交道的本領,取得群眾感情上的接受和認同,為以后更好地開展**幫扶活動積累下寶貴經驗。
“雙聯”慰問,建立健全幫扶長效機制
“黨政機關聯系困難企業、機關干部聯系困難職工”的“雙聯”工作運行伊始,市中心醫院便與市煤炭公司結成了“雙聯”幫扶關系,今年1月30日的春節慰問,已經開啟了幫扶活動第13個年頭的序幕。
13年中,市中心醫院也一直在深思,怎樣“幫扶”才能循序漸進地改善一家困難企業職工的生活呢?他們的答案是:“一陣風”式的慰問并不能真正達到“幫扶濟困”的效果,必須要著力構建長效機制。
首先是建立貧困家庭檔案。市中心醫院走村入戶對貧困戶、下崗、待業人員進行摸底調查,掌握他們的生活、工作等情況,將有關貧困家庭人口、月收入、生活困難原因整理歸類,建檔成案,以便定期回訪,為其及時解決實際困難。
其次是將“助孕活”和“扶家業”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幫扶工作有“兩條腿”,一條腿是保障性扶貧,就是對困難群眾實行救濟:市中心醫院在幫扶活動中,不僅采取送錢送物的方式解決困難群眾“一桶油、一袋米、一床棉被”的生活需求,還通過義診的方式滿足困難群眾的健康需求。另外一條腿是開發式扶貧,主要是著眼長遠,幫助解決就學就業難題,改善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市中心醫院盡己所能,設立“金秋助學”基金,資助每位考上大學的煤炭公司職工子弟1000 元;報銷煤炭公司病、殘職工的城區合作醫療參保費用;為困難職工子弟提供實習崗位,為有勞動能力的職工提供一定的后勤工作崗位。
醫院通過建立健全幫扶長效機制,激發起了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讓幫扶濟困成為一項常態化、規范化、社會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