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隆福醫院座落在王府井大街北側美術館東街18號,始建于1950年初,1992年定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同時定為東城區老... [ 詳細 ]
健 康 教 育
時間:2012-11-01 13:49來源:求醫網
健康教育不光教養生常識,還要緩解醫患關系。 每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1元錢,就可以在防治疾病上收到6—10倍,甚至更大效益。
近年來,隨著慢性疾病逐漸取代急性傳染病,成為導致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國內人的健康狀況跟經濟問題越來越緊密地掛起了鉤。統計顯示,我們每年因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14000多億元。因此有人發出這樣的呼聲:“健康就是最大的節約。”
面對這樣的現實, 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談到,在當前情況下,發展健康教育,促進國民健康,成了解決當今社會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的優選對策,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地位。
不過,提起健康教育,人們想到的往往是街頭巷尾宣傳欄中老掉牙的宣傳畫;或者是報紙雜志上零零碎碎的健康提示;還有由某些逐利企業主辦,把老年人當“靶子”,半教半騙的講座。這樣的教育,不僅讓人印象不深,甚至可能讓人對健康教育產生誤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教育?我們應該如何開展健康教育呢?
健康教育是任何為協助人們自愿地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而設計的學習過程的綜合。這個定義概述了健康教育的核心所在,這里有五個詞需要注意:
第一,“協助”:它表明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健康教育的角色是提供幫助與支持,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師。
第二,“行為”:揭示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使人們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當然,不排除中間產物如知識的增加,態度的改變等。
第三,“自愿”:與其它影響行為方式相區別。
第四,“設計”:排除自發的、零散的無計劃的活動。
第五,“綜合”:健康教育是一系列的活動,它包括了計劃、干預、評估;針對某一特定的問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經常是綜合而非單一的。
誤區一:健康教育與我無關
人人都想長壽,國內人也很講究“防患于未然”,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的生活沿著健康的道路前行。不少人認為,健康教育是別人的事,我身體好得很,所以用不著關心這方面內容。
健康教育是一種協助人們過健康生活的學習過程。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公布的《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條例,健康教育包括營養均衡、戒煙少酒、少用藥物、制定家庭健康計劃、從事體育鍛煉、塑造健康心理、防止暴力與性虐待,以及社區健康教育等8項內容。
健康教育具有公眾性:“我的健康對我很重要,你的健康對你很重要,而我們大家的健康則對整個社會很重要。我們共同的健康也就是廣大社會的健康。”
誤區二:健康教育就是普及知識
目前的健康教育,靠的主要是專家在街頭辦講座、義診,社區在宣傳欄張貼海報,以及媒體做文字、音像宣傳。我國優秀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曾經說過,現在媒體進行的健康教育,講的只是怎么預防感冒,怎么打預防針,生瓜果要洗干凈……這些并非不重要,但肯定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不能深入人心。
健康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健康人了解保健知識,讓患者了解診療規律和醫學知識,能站在一定的知識高度上,與醫生對話。而這種高度,是緩解醫患溝通矛盾的重要基石之一。
一項在國內五省市30所醫院的隨機調查顯示,患者對醫院的整體服務質量和治療效果的滿意率分別為51.3%和56.92%,近半數患者對就醫過程表示不滿意。而這其中,不少是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患者忽略了醫療風險始終存在的客觀事實造成的。因此,在診療過程中,患者獲得的知情權越多,醫患交流就越能站在一個平等的水平之上。
誤區三:醫生是健康教育主體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間,卻沒有維護健康的時間。如果一個社會在健康問題上妥協了,這個社會是不會成長和繁榮的。
要想富有成效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堅持這樣一個原則,即“政府主導,協會搭臺,多方參與,媒體放大”。只有參與健康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熱心腸兒”越來越多,才會有更多的人學習科普知識,才能擁有健康,享受生活。
美國新聞基金會主席鮑勃·梅爾斯也對媒體放大健康教育效果的做法大為贊同。他曾為《華盛頓郵報》撰寫了他弟弟克服智障,贏得正常生活的連載文章,結果不僅喚起了讀者的關注,同時也推廣了一種健康概念:酗酒、孕期用藥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會造成先天缺陷,可能導致智障。為此梅爾斯感慨:“記者的影響比醫生的影響更大。”
誤區四:醫學新知要盡快普及
媒體雖然在健康教育中擔負了重要責任,但目前一些媒體只顧炒作新聞,將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信息刊發出去,結果對大眾造成誤導的做法非常擔憂。
洪昭光教授也說過:“一些報道今天說這個東西好,明天又說它不好,弄得老百姓變得更加苦惱。”其實,面對這些健康悖論,要分清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經過科學研究,已經被大量實驗證實的,這個可信;第二種結論經過一些非常膚淺的論證,不夠充分,不能全信;第三種結論從理論上講是可能的,但沒有任何證據證實。
比如有人說,飯前喝湯,胃液容易被稀釋,對消化不好;又有人說飯前喝湯,對減肥很好,對消化沒有影響。前一個結論缺乏可靠證據,而“飯前喝湯,苗條健康”是經過實驗觀察的,這個才可信。媒體在宣傳此類健康知識的時候,也應進行調查研究,至少要告訴老百姓,你想宣傳的研究發展到什么地步了,讓他們自己做個判斷。
洪昭光教授說:“不管是誰做健康教育,一定要首先做聰明人。”
誤區五:企業宣教就為逐利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逐利企業打著健康教育的幌子,通過給老年朋友進行所謂的健康“洗腦宣傳”,最終目的只是讓他們購買自己的產品。
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應該在健康教育中發揮作用,將其產品與健康教育聯系起來,這對于企業信譽也是件益事。例如在中小學生課桌椅上設置關于正確坐姿、科學用眼的提示,不僅學生受益,廠家也能樹立良好形象。
企業做健康教育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夠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人群的接受程度、文化程度,自主選擇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給農村和郊區居民印發有健康宣傳知識的小扇子,給老年人贈送保健知識書籍等,讓健康教育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