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即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黑龍江省腫瘤醫院)創建于1972年,是我省單獨集腫瘤預防、醫療、教學、科研...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 醫院動態 > 龐達:賦予患者生的力量
龐達:賦予患者生的力量
時間:2012-11-02 16:59來源:求醫網
經常有這樣的畫面,康復后的患者聽說他要去某地義診,不遠千里趕到現場,只為了能見他一面,跟他嘮嘮家常說說現在的生活,這是患者對一位醫生的崇高敬意;經常又有這樣的畫面,他不顧異味親手探查破潰流膿的腫瘤,讓自卑的患者感激涕零,這是一位醫生對生命的尊重。當大家都把視線定格在一位醫生與患者之間溫暖心靈的感人畫面時,人們往往忽視了籠罩在他頭上的重重光環——他是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他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腹部外科主任;他是黑龍江省腫瘤防治研究所所長、黑龍江省乳腺癌預防診治中心主任、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帶頭人;他是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副主委、黑龍江省人大常委;他是龍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他曾獲得國內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屆國內醫師獎、省級“德藝雙馨”名醫等幾十個光榮稱號;他的近百篇論文被國內外核心期刊收錄,他的多種乳腺癌和胃癌治療手術過程被錄制成音像教材在國內發行……
成功之路總是與荊棘相伴,榮譽背后灑滿心血和汗水,但無論是榮譽還是荊棘,龐達都不愿向人提及,他只是埋頭在醫學之路上孜孜探索,夜以繼日,寒暑不移。他在醫療、教學、科研上的累累碩果,猶如風雨中的橄欖枝,向腫瘤患者傳遞著“生”的力量。
崇高與愛 鋪就醫道
選擇醫學作為終身事業,龐達走上的是一條艱辛忘我之路。
1985年,龐達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同年又憑借自己的天資和刻苦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考上了我國優秀腫瘤學專家丁立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在丁老的**下,龐達進入了腫瘤醫學這個廣袤無垠的世界,隨之便被腫瘤學無窮的奧秘所深深吸引,陶醉其中,欲罷不能。
更深一步了解腫瘤學之后,龐達仿佛打開了一扇門,一扇通往醫學奧妙深處的門。在最能體現一個學生研究能力的碩士畢業論文中,龐達出色的完成了“5-FU不同途徑給藥兔門靜脈血中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開辟了腫瘤化療的新途徑。該論文不僅獲得衛生部及中華醫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目光,從那時起這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才俊已做好了投身醫界、造福患者的準備。
1988年,獲得外科學碩士學位的龐達來到黑龍江省腫瘤醫院(即哈醫大三院),開始從事腫瘤臨床診療工作。龐達如饑似渴地用所學理論和臨床實際結合在一起,并通過這一過程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了自己的臨床思維模式。1991年,獲得國內醫學科學院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的龐達,針對胃癌術后淋巴結復發這個難題,進行胃淋巴轉移規律的研究,為胃癌手術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論指導。在此基礎上,龐達在國內創新性開展胃癌治療IV式手術的解剖學及臨床實踐,使胃癌術后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龐達的手術過程還被錄制成VCD光盤,作為推廣胃癌手術標準的音像教材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在國內發行。
秉承對于醫學的熱愛和信仰,此后的20多年里,龐達無冬歷夏、披星戴月,全身心投入醫療、教學與研究,先后在乳腺癌普查、癌癥基因組學研究和腫瘤干細胞研究、乳腺癌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思想,2009年組建了東北首家省級乳腺癌防治中心,并建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乳腺癌組織標本庫。龐達是黑龍江省乳腺癌規范化治療的積極倡導者,在省內率先開展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乳房再造手術和新輔助化療,使黑龍江省乳腺癌診治水平達到國內優秀水平。
優秀的學術,優秀的醫術,但凡有一絲動搖,龐達的“出路”不可謂不多。然而,龐達卻一如既往地堅守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心無旁騖,默默耕耘,無怨無悔。因為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氣候惡化、自然環境的破壞,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因此對于龐達來說,腫瘤醫學的探索之路永無止境,鮮花永遠在前方,而他永遠在路上。
心有規矩 自成方圓
成就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資本,可以高枕無憂,可以安逸度日,但對于龐達來說,生活永遠需要超越。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新的征程。日出日落,他往返于病房、研究所、實驗室之間,不疾不徐,不驕不躁,在他心中早有規矩,度量著人生幾何。
每次出門診,龐達都會早去一個小時,因為他知道很多外地來的患者為了找他看病很不容易,他要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為更多的患者診斷。最忙的時候,龐達一天做過十五例手術,因為有太多的患者期盼得到他的治療,他愿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讓更多的病人獲得健康。
龐達不僅是患者心目中的名醫,也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他的博士生單明在講起這位導師時,眼中充滿幸福,因為老師為自己的夢想插上了翅膀。天熱了龐達會給自己做實驗的學生送去風扇,和他們一起邊吃盒飯邊探討學術。日復一日,他言傳身教、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學生們傳遞著自己對待醫學的追求,那也正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不以貧窮富貴為論、不以老弱病殘為論。只要他是一名患者,就要以滿腔的熱忱、用全部所學去醫治他。”他常常教導學生,作為一名醫生,只有熱忱、愛心、淺薄的醫術是遠遠不夠的,他鼓勵學生要博學、要走出去,要引進來先進的醫學理念與最新的醫學技術,要積極探究人體的奧秘,要努力攻關一個個課題,與世界醫學水準站在同一平臺上,才能為腫瘤患者送去更多的福音,帶來更多的健康。
2006年,由龐達帶頭哈醫大三院成立了乳腺外科,經過短短五六年的時間,科室已顯示出不俗的實力,如今哈醫大三院乳腺外科年治療例數為全省第一,國內第三,現為黑龍江省乳腺癌預防治療中心,科室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哈爾濱乳腺癌論壇”,邀請國內外學術優秀專家參會,帶動了黑龍江省整體乳腺疾病治療的水平,顯示出高超的學術地位。
最近,龐達又帶領醫大三院乳腺外科在提出針對乳腺癌發生、發展的基因組學研究及臨床轉化應用計劃后,完成我國第一例乳腺癌患者的全基因測序,填補了國內空白。這項研究將對我國發現乳腺癌分子靶標,研發治療藥物有著重要意義。
醫療、教學、科研,加之作為領導的管理工作,龐達的繁忙勞累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再忙、再累,龐達也從不忽略對家人的關愛。他堅持親自給患有糖尿病的老母親打胰島素,多年風雨無阻,從未間斷。每天清晨5點左右,龐達都會趕到母親家中,為母親打完針后,再趕到醫院開始一天的工作。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龐達的魅力就隱藏在他許許多多的人生細節背后。如果將這些細節顯微,我們會看到的是一位專家學者的人生本色,一個醫學大家的精神境界。他堅定的目光背后,傳遞著無言的力量,那是一種思想的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人格的力量。
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
在哈醫大三院乳腺外科的病房,患者交流最多的就是龐達教授了,折服大家的不僅是龐達教授高超的醫術,更是他面對患者時的謙謙仁心。如果說“醫學是一門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那么龐達便給這一說法做了最美的詮釋。
專注真誠地聆聽患者訴說病情,和風細雨地講解治療方案,無論患者多么悲觀、多么焦躁,在龐達面前都如沐春風,情緒逐漸平靜,焦慮慢慢緩解。他總是說:病痛不僅是一個人的事,病人連著家庭,家庭連著社會,好醫生應該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而這一份用心交流的真情于患者而言,猶如久旱甘霖,彌足珍貴。
幾年前,家住哈市的王女士無意間發現自己右乳有鵪鶉蛋大小的腫物,但無明顯的疼痛,她就沒有在意,幾年后這個腫物突然開始迅速長大,達到直徑35厘米左右,為正常乳房的兩到三倍,性格內向保守的她羞于就醫,自己在家拍打腫起的乳房,導致患乳皮膚破潰,腫物外翻于體表,表面滲出液體,散發出惡臭味。孩子從部隊回來后帶著母親四處求醫,但所有醫生看過王女士的患處后,都初步考慮為“局部晚期乳腺癌”,不適宜手術;即使手術切除腫瘤,破潰處也需要植皮,植皮后存活幾率極小。瀕臨絕望的患者輾轉找到龐達,當龐達伸出手準備觸摸腫瘤診斷時,患者忙制止說:“不行,有味”,但龐達回過來的卻是溫暖的目光和一句“沒事”,飽受病痛折磨的王女士頓時淚如雨下……最終龐達為患者成功切除了這一巨大腫瘤,并經病理確診為良性,原以為生存無望的王女士從此翻開生活新的一頁,一個家庭重新獲得幸福和歡樂。
盛名之下,龐達依然保持著從容與謙和。熟悉他的人都清楚,他專注研究、淡泊名利:對于學術論文,他從不計較署名,有時學生的署名會排在他的前面;對于患者,他也從不問是將軍還是士兵,是領導還是百姓。他常說,醫生面對的是病人,拯救的是生命,而生命是平等的。無論為醫還是做人,龐達都力求無愧于己,無愧于學術良心。
多重光環下的龐達,常常被媒體追訪,面對鏡頭,龐達總是不愿提及自己的付出和榮譽,他總是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看似平淡的一句話,更加彰顯出這位學術大家的高風亮節。在龐達身上,散發著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的沖和淡泊。
2012年8月,龐達榮升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告別哈醫大三院副院長管理崗位,在慶祝大會上,醫院黨委書記馮軍代表醫院講話時,以這樣一首藏頭詩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