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始建于1951年,前身為宣化市人民醫院、張家口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 醫院動態 > 超級細菌蔓延至日本 揭秘“超級細菌”恐慌的背后
超級細菌蔓延至日本 揭秘“超級細菌”恐慌的背后
時間:2012-11-03 13:57來源:求醫網
“NDM-1”既不是一種細菌,也不是一種病毒,僅僅是腸桿菌科細菌產生的一種金屬酶。細菌可以產生多種酶,這些酶會破壞不同的抗生素,NDM-1不過是其中一種,只不過是對抗生素破壞能力比較強的一種。
腸桿菌科的細菌是產生NDM-1型酶的主要菌類,產NDM-1型酶的細菌可以通過泌尿系、腸道、呼吸道和血流等多種途徑感染,引起血流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傷口感染。
這種細菌通過醫院的常規細菌培養、鑒定和藥敏方法就可檢測出來,但由于它對包括碳青霉烯類在內的幾乎所有抗生素耐藥,因而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這也正是為何將這種細菌稱作“超級細菌”的原因。
難治,并不意味著“無藥可治”。事實上,我們發現,目前替加環素和黏菌素這兩種抗生素對這種酶還是有遏制作用的,超級細菌“超級”的地方就在于可以用來遏制它的抗生素太有限了,導致我們用藥的選擇余地變小,而不是說這種細菌的致死率高或傳播性有多高。其實,類似具有超強耐藥性的“超級細菌”還有很多,比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
大家要弄清楚一點,“超級細菌”并不是隨著產NDM-1型酶的細菌被發現才出現的概念。細菌存在于自然界的歷史要遠遠長于人類,多重耐藥細菌一直就存在,特別是抗生素出現以后。我國各級醫院的臨床醫生,特別是感染性疾病科的臨床醫生每天都在和與產NDM-1型酶的細菌一樣的耐藥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作斗爭。
“NDM-1”的出現是濫用抗生素造成的
人類在數十年中一直在不斷地去發現、研制各種新的抗感染藥物,一個新型抗生素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花費數十億人民幣,花費10余年時間。抗生素的濫用無疑加速了這些人類辛辛苦苦研制出的有效藥物。在這場人與耐藥菌的競爭中,最終勝出的有可能是細菌。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因為數量巨大,繁殖能力強,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比人要強。
不管醫生還是患者和家屬,對待感染性疾病都需要一種平和心態,多一些寬容,“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抗生素一定不是“靈丹妙藥”,不能期待一次點滴就“藥到病除”。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也要有平和的心態,更需要寬容,給抗生素“減負”,如果不是細菌感染,就可以不用抗生素,更不能片面追求高級抗生素。
對“NDM-1”的重視緣于對感染病的忽視
產NDM-1型酶的“超級細菌”被各國媒體曝光后,一度引起人們的恐慌,甚至擔心這種“超級細菌”會像當年的SARS冠狀病毒或甲型H1N1流感病毒那樣大范圍傳播。
細菌和病毒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病毒并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它一定要寄生在細菌或細胞里才可存活、繁殖,而細菌類似于人體細胞,可以獨立進行繁殖。
細菌感染和SARS、甲流等病毒感染的途徑完全不同,所以不應該拿這兩者做類比,產NDM-1型酶細菌不會像SARS病毒或甲流病毒那樣通過空氣傳播。
國外因產NDM-1型酶細菌致死的病例多是由手術感染導致的,這種細菌引起的是感染性疾病。一般來說,所有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人體疾病都叫感染性疾病,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
SARS和甲流都是感染性疾病,但根據我國防控政策的需要,將它們劃歸為傳染病的范疇。傳染病在我國并不是一個學術上的概念,而是根據國家的防控政策,從感染病中選出一些特定的疾病歸類為傳染病,實際上,在國外,感染病和傳染病并沒有像國內這樣涇渭的分明。
在我國,對傳染病的宣傳力度和關注度要遠遠大于感染病,這導致了人們對危害性更大的感染性疾病反而有所忽視,沒有足夠的了解。
媒體和公眾此次對NDM-1型酶的高度關注恰恰說明了這一點。當然,這其中也有感染科醫生的“失職”,沒有更早地通過媒體宣傳耐藥菌感染的防治,沒有給普通民眾以科學的“科普宣傳”。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反映出媒體太關注于SARS、H1N1這樣的“傳染病”,反而對于更加常見的“感染病”關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