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潞河醫院已有[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首都醫科大學潞河教學醫院 > 醫院動態 > 給醫改開出一張中醫處方

首都醫科大學潞河教學醫院
- 【類型】二級甲等 / 綜合醫院
- 【電話】010-69543901
- 【網址】www.luhehospital.com
-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南街54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給醫改開出一張中醫處方
時間:2012-11-06 14:25來源:求醫網
用盡可能少的花費維護居民健康
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團結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古色古香的中醫診療區。診區骨科診室內,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甘肅第三代傳人郭景仲正在用優秀的膏藥“二消散”為66歲的杜秀蓮大媽貼敷。
“我得的是骨性關節炎,疼起來沒法走路。這個膏藥特別對癥,每次才花20元,還能醫保報銷,我貼了不到一個星期,已經能爬樓梯了。”杜秀蓮告訴記者。
二樓是中醫理療區,等待接受中醫針灸、推拿、拔罐、中藥熏蒸的社區居民滿滿當當。“針灸、拔罐十幾元,熏蒸、腰頸牽引20元,我只要有個寒涼濕病、腰酸腿痛就過來,治療效果好,也不貴。”一位患者告訴記者,該院的全科診室設備很齊全,如果得了小病,一般是根據不同情況掛中醫或全科號。
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表示,這是他認為理想的診療模式。“甘肅省人口占國內的2%,GDP卻只占國內的1%,是一個典型西部欠發達省區。這里的醫改走不起發達地區的路子。”劉維忠表示,走一條有中醫特色的醫改之路,主要是基于甘肅的省情和對中醫簡、便、驗、廉優勢的考慮。但有中醫特色不代表只支持發展中醫,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讓百姓便宜地看好病才是最終目的。
力撐中醫因歷史欠賬多
對于甘肅省有中醫特色醫改帶來的變化,甘肅的中醫人感受最為強烈。
首先是不斷提升的硬件水平。“十一五”期間,該省累計投資6.23億元,對2所省級、11所市級、32所縣級中醫醫院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建設。累計投資1.81億元,為大部分鄉村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備了基本的中醫藥診療設備。“甘肅省的中醫藥投入超乎想象,我們很羨慕。”一位中部省份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說。
其次是不斷增加的科研投入。“我記得以前大家都不太愛報科研項目,因為一個省級項目也就幾千元經費,根本做不下來。”甘肅中醫學院劉立教授說,“現在,省級課題經費已經達到每個項目10萬元,大家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第三是加強中醫人才培養。劉維忠介紹,甘肅省的目標是“十二五”末把目前1.7萬人的中醫隊伍擴至4萬人。為此,該省加大了師帶徒、中醫定向生培養和在職人員的進修學習力度。
最讓甘肅中醫人受到鼓舞的是一系列中醫藥優惠政策的出臺。如調劑中藥制劑在全省使用,新農合對符合條件的中成藥、中藥飲片、全省調劑使用的院內中藥制劑、以治療為目的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全額報銷等。
但相關政策也引發了質疑。如甘肅省規定將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中醫科的床位補助標準提高到同級綜合醫院的1.5倍;參合農民到鄉鎮衛生院看中醫、西醫,掛號費分別為5元、4元,老百姓自付則分別為1元、2元;今年4月,該省發改委將中醫藥骨傷類醫療服務價格平均上浮40%,同時下調西醫大型設備檢查收費價格。
該省一位大型中醫醫院的領導坦言,能感受到在中醫藥扶持政策出臺后綜合醫院的情緒。“有人認為現在是‘抑西揚中’。但這種認識不夠客觀,事實是,政府對中醫院發展的歷史欠賬過多,中醫與西醫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現在的政策只是在緩解、改善這一情況。”
中醫的作用漸為西醫科室了解
對于“抑西揚中”等說法,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米登海也有耳聞。他坦言,在本院也有西醫醫務人員對一些“偏袒”中醫的優惠政策不滿。這些政策包括,大力開展“西學中”工作,規定西醫考高級職稱時必須加考中醫內容,占20%分值;西醫診療科室診療過程中要積極邀請中醫會診,把綜合醫院中醫藥治療人次占總治療人次比例、中醫治療人數等作為考核指標,納入年度考核等。“不過,更多的醫務人員只是在最初有些疑慮,后來的實踐讓他們慢慢認同了這些做法。”米登海說。
在該院ICU,一位有機磷農藥中毒的57歲男性指著自己嗓子上敷著的鹽袋說:“氣管插管以后咽喉損傷疼痛,拿鹽袋熱敷效果挺好。”據該科護士介紹,類似的中醫藥療法在該科已經普遍使用。
該院中醫科主任王世彪告訴記者,以前,中醫根本融入不了西醫科室對患者的治療。而現在,通過“西學中”和執行中醫會診制度,西醫對中醫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同,“85%的患者診療中,西醫會邀請中醫會診。而中醫科大夫查房更是達到100%,并根據實際情況建議患者接受中醫治療。”
據米登海介紹,與去年同期相比,該院今年的平均住院日減少了1.8天。今年上半年,該院貴重抗生素使用量同比減少35%,約合400多萬元。其中,住院部減少量占總減少量的七成以上,約合280多萬元,住院病人人均費用減少近300元,直接推動了該院均次住院費用的下降。
“抗生素用得少了,感染患者沒有增多,住院日持續下降,中醫參與治療是起了積極作用的。”米登海說。
須拿捏好“并重”尺度
采訪中,一些長期關注甘肅省中醫藥綜合改革的業內專家表示,在衛生系統,“中西醫并重”方針雖然一直在提,但各地在落實中卻并不同步,程度也千差萬別。從力度來看,目前,甘肅省對該方針的落實力度最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衡量中醫藥到底能在有國內特色的醫改中起到什么作用,甘肅省的實踐將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同時,甘肅的省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的基本國情,也因此,甘肅省醫改未來的走向值得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改革,最難的往往是改變觀念,這就需要拿捏好步驟、速度、力度。”一位專家說,對甘肅省來說,提振中醫、中西醫并重是路徑,用盡量少的費用解決一方群眾的衛生保健問題是目標。在改革中,要擺正道路和目標、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建議甘肅適時對改革成果細致進行階段性、系統性總結,好的做法敢于堅持、推廣,收效不佳的則要勇于修正,“希望甘肅能作出其他地區醫改提供好樣板,探出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