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腫瘤研究所、山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山西省第三人民醫院)成立于1952年,是國內建立最早的六大腫瘤醫院之... [ 詳細 ]
慶祝山西省腫瘤醫院建院60周年系列報道---省腫瘤醫院與武鄉縣醫院成立醫療聯合體并舉行大型義診
時間:2012-11-07 15:18來源:求醫網
慶祝山西省腫瘤醫院建院60周年系列報道 (22)省腫瘤醫院與武鄉縣醫院成立醫療聯合體并舉行大型義診省衛生廳李書凱副廳長武鄉縣醫院授牌 省腫瘤醫院40余位專家在武鄉縣醫院及磚壁村為老區人民義診 本報訊 “讓省腫瘤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最大程度惠及基層患者。”滿懷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滿懷對太行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9月10日、11日,山西省腫瘤醫院院長、省腫瘤研究所所長李耀平率領醫院40多位醫療專家及醫務、護理、質控、新農合、文化宣傳部門負責人,帶著超聲檢查車、乳腺普查檢測車等先進醫療設備,赴革命老區武鄉縣,舉行雙向轉診及成立醫療聯合體簽約儀式,并開展為期兩天的大型義診活動。拉開了省腫瘤醫院與武鄉縣衛生局、縣人民醫院協作共建,互通醫療的序幕,雙方正式結成“醫療聯盟”。上午10點,簽約儀式在武鄉縣人民醫院舉行。省衛生廳副廳長李書凱出席簽約儀式。省腫瘤醫院院長、省腫瘤研究所所長李耀平在簽約儀式上講話。省腫瘤醫院、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靳宏星、副院長馬晉峰參加簽約儀式。長治市衛生局、武鄉縣委政府、縣衛生局、縣人民醫院領導在簽約儀式上發言。李耀平院所長分別和武鄉縣衛生局、縣人民醫院負責人簽署了雙向轉診及成立醫療聯合體協議。李書凱副廳長把“山西省腫瘤醫院醫療聯合體醫院”的牌匾授予了武鄉縣人民醫院,標志著我省首家醫療聯合體醫院正式誕生。省腫瘤醫院40多位醫療專家、職能部門負責人、武鄉縣人民醫院部分醫護人員及前來問診的群眾共同見證了雙方“喜結良緣”。這是山西省腫瘤醫院繼對口支援河曲、新絳、洪洞、介休等6個縣級基層醫院,與太原市2個社區衛生中心實行雙向轉診之后,又一次堅持承擔公益性社會責任,落實國家醫改政策的新舉措。是該院慶祝建院60周年開展的系列醫療惠民活動。也是在全省首家成立醫療聯合體醫院。醫療聯合體成立后,省腫瘤醫院將從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為武鄉縣醫院提供全方位幫助。省腫瘤醫院將定期派出醫療專家組,到縣醫院進行坐診、講學、手術等實地傳幫帶活動,幫助解決醫療技術難題。專家們將參與到縣醫院的日常醫療工作,如門診、查房、會診,組織疑難病例討論,指導病例書寫等。幫助縣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完成腫瘤內科的學科建設,免費安排縣醫院大夫進修培訓,提高縣醫院的整體醫療技術水平。雙方還建立了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對于符合上轉條件的重病患者,武鄉縣醫院將用最快速度將患者轉至省腫瘤醫院,對于轉診患者的CT、核磁共振、化驗檢查,雙方互認,資源共享,使患者不做不必要的重復檢查。省腫瘤醫院院長、研究所所長李耀平在講話中說,實行雙向轉診和成立醫療聯合體,既建立起了基層百姓獲取優質醫療資源的便捷通道,緩解了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又通過醫保報銷優惠政策的引導,讓病情較輕、經濟相對較困難的患者合理返流回縣域,緩解了基層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同時,通過協作共建,人員互派,將快速提升武鄉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解決衛生人才匱乏、技術滯后的瓶頸問題,提高縣域衛生系統的就診率,最終實現多方互惠互利。李耀平院所長表示,省腫瘤醫院將從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高度,擔當起聯合協作的“主力軍”作用,努力把這項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辦好。要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積極從醫院內部運行管理入手,確保協作機制長期堅持。同時,不斷擴大醫院聯合體的功能內涵,充分發揮省腫瘤醫院的優勢和輻射帶動功能,促進武鄉縣醫院現代管理水平、診療服務能力、重點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核心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簽約儀式結束后,省腫瘤醫院醫療專家們隨即為老區人民開展首場大型義診活動。40多位外科、內科、放化療、中醫科、內鏡、彩超、放射、麻醉等領域的主任級腫瘤醫學專家,兵分三路:一路為群眾現場診病咨詢;一路為縣醫院的大夫們講課培訓;內鏡、麻醉科的專家則被縣醫院請去為患者做起了檢查和手術。筆者在現場看到,聞訊而來的百姓把專家們圍了個嚴嚴實實。有的抱著一沓病歷讓專家診斷,有的則就身體出現的不適向專家咨詢。腫瘤醫院的專家們認真傾聽每一位群眾的訴說,不厭其煩地做著分析講解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建議。9月11日上午,省腫瘤醫院專家們帶著全省單獨的大型乳腺普查車、超聲檢查車開進義診第二站——八路軍總部舊址磚壁村,利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分別為40多位婦女進行了免費的乳腺篩查檢測,為10余位身體不適的村民做了超聲檢查。短短兩天時間,40多位專家級的大夫下鄉坐診,2000多位基層患者享受到了省級水平的診治。省腫瘤醫院的武鄉義診,讓生活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百姓著實體會到了黨和政府對老區人民的關懷。義診間隙,省腫瘤醫院的專家們還來到八路軍紀念館、文化園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藍。緬懷英烈事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這些以治病救人為天職的杏林精英們在這塊英魂長眠的土地上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