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中醫院創建于 1958年9月,2003年經汕頭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加掛“汕頭市中醫創傷骨科醫院”牌子,2008年經廣東省高校臨床教學... [ 詳細 ]
秋燥時節 小心成“干人”
時間:2012-11-08 15:54來源:求醫網
鮀城漸有秋意。近段時間來,不少市民總感覺渾身不舒服: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潤;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干咳,有時有少量的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無緣無故就莫名火大……養生專家提醒,這些都是秋燥癥的表現,提醒這時你已經出現“干人” 的預警信號,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去“干癥”。
干燥天氣易感燥邪
市中醫院吳曉升副主任醫師介紹說,秋季,天氣開始干燥起來,在這種干燥的天氣里,人體最容易感受燥邪。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干燥的癥狀,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于寒,一偏于熱。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癥,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涼燥”指的是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耳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干燥的現象,如唇燥溢干、干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癥,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癥狀。“溫燥”是指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病,是秋燥之偏于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癥,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癥狀。
去干燥癥要對癥治本
吳醫師指出,預防治療干燥癥,不僅僅要補水,更要注意對癥治本。比如常見的癥狀有:
1、眼干:干眼癥又稱結膜干燥癥,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淚液異常,導致淚膜發生病理性改變,并伴有眼部不適為特征的疾病。秋天由于氣候干燥,往往會加重病情,這時宜喝枸杞菊花糯米粥,枸杞子15克,白菊花4克,糯米150克。將枸杞子、白菊花切碎,與糯米一同加水放置30分鐘后,再用文火煮制成粥。此粥養陰清熱,補肝明目。
2、咽干:秋天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癥。秋天咽干宜喝雪梨橄欖湯。橄欖15克、雪梨50克、瘦肉100克、蜜棗 1個、姜2片,將瘦肉洗凈,飛水切塊,雪梨洗凈切片后與橄欖、蜜棗放入燉盅加清水250毫升,隔水燉2小時。橄欖味甘酸性涼,能清肺利咽生津,化痰醒神,解酒毒;雪梨、豬肉皆能清熱解暑潤燥。合而為湯能清肺利咽,生津潤燥。
3、膚干:秋風起,皮膚變得干澀缺少光澤。一般女孩子便趕緊多用護膚品補水補濕,其實這只是治標而已。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燥傷肝臟所致,因此關鍵是養肝。肝主藏血,使氣血平和,面部血液運行充足,表現為面色紅潤光澤。對肝臟失調者,中醫提倡食用“銀杞菊花粥”。其做法為,銀耳、菊花各10克,糯米60克,同放鍋內,加水適量煮粥,粥熟后調入適量蜂蜜服食。
4、便干:秋燥易損耗人體津液,使得腸道干澀,從而引起便秘。便秘嚴重者除了痔瘡、肛裂出血外,因排便困難過度用力,中老年人還可能誘發腦溢血、心肌梗塞,千萬不要疏忽。蜂蜜蘿卜汁防治便干很有幫助,取白蘿卜400克,洗凈去皮切碎,用潔凈紗布包好榨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調勻吞服,一日三次,連服3至5天。
堅持喝水保持濕潤度
“燥者潤之,滋陰潤肺”。吳醫師建議,在秋季應保持一定的濕度。秋季氣候干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除了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另外,秋季還是養生的關鍵時刻,若不注意秋季養生,損傷了肺氣,冬天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就找上門了,還會使人體免疫力減弱,不適應冬天的寒冷而生病。除了飲食方面滋腎潤肺外,適當的運動、保持皮膚清潔等,也能防燥潤肺。比如:笑是一種健身運動,能使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氣機升降,可消除疲勞,驅除抑郁,解除胸悶,恢復體力。因此,笑可以開發肺氣,使肺吸入足量的自然“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循環,達到心肺氣血調和。而皮毛是肺的屏障,秋燥最易傷皮,經常洗澡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使肺與皮毛氣血流暢,從而起到潤膚益肺的作用。洗澡前,應喝一杯冷開水,然后洗浴半小時,水溫保持在25℃左右,有條件者可在浴水中加入些牛奶、豆漿,以提高潤膚護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