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
- 【類型】二級 / 專科醫院
- 【電話】0371-68953120
- 【網址】www.zz8y.com
- 【地址】鄭州市鄭密路與航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路西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慢性病患者的抑郁情結
時間:2012-11-09 12:26來源:求醫網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胡雄教授訪談(5)
記者 喜月霞
胡雄教授曾為一個腦卒中患者做過心理治療。
患者在3年前得了腦卒中,病治好了,卻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遺癥。兒女們很盡心,遍尋名醫為他做康復治療,慶幸的是,功夫沒白費,他逐漸能下地走路了,說話也利落了一些。對這個結果,兒女很滿意。
可他不滿意。誰都不愿搭理,整天一個人哭哭啼啼。有人上前問幾句,他就大發雷霆。
兒女們委屈:已經為他花了那么多錢,盡了孝心,就連醫生都說他恢復得不錯,他怎么還不滿意。有人推薦看心理醫生,一查,得了抑郁癥。
胡雄教授說,這不是個例。任何一種慢性病都有可能誘發抑郁癥,其危險性和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病情對生活的影響程度成正比。慢性病患者已經成為抑郁癥的高發人群。
其實,無論任何人,只要得了軀體疾病,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抑郁情緒,但不一定達到抑郁癥的程度。因為病一好,抑郁情緒自然就消失了。怕就怕病長時間都好不了,肯定會影響既往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功能。
比如,原來每天按時上班,現在不能正常上班了;原來可以毫無顧忌地吃喝玩樂,現在為了治病,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吃,受到百般限制;原來是家里的“頂梁柱”,現在變成被人照顧了。這些改變,會讓患者的心理出現巨大落差,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成個廢人了。這種“被拋棄”的感受恰是抑郁癥患者的感受之一。
沒病時,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忙起來根本顧不上關注自己的健康。生病后,所有外務活動一律停止,就剩下一件事:關心自己。今兒自查心率,明兒自測血壓,稍微有一點兒波動就懷疑是否病情惡化了,越來越焦慮,心情越來越低落。關注的對象“從外到內”的變化,也恰是抑郁癥患者的感受之一。
沒病時,海闊天空任你闖蕩。生病后,整天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就該想過去的事情了,并且人在心情低落時,還總習慣性地想以往不開心的事情,越想越難過,很容易誘發抑郁癥。
胡雄教授說,這些都是得病后,身體疾病誘發人的心理狀態發生改變的表現。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很容易誘發抑郁癥。可惜的是,這些慢性病患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卒中、肝病、癌癥患者等,他們在病中的抑郁情緒并不能及時被醫生發現。
比如為這位腦卒中患者做康復的醫生,一看他現在能下地活動了,說話清晰了,立馬根據臨床指標得出結論:他恢復得非常好。但是,從患者角度說,他其實一點兒都不好。因為他在心理上的抑郁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疏導,他很難受。抑郁癥患者很重要的一個感受就是“無用”,他覺得自己依舊是個廢人。哪怕醫生反復強調,跟原來相比,他的身體有了很大好轉,他還是不能認同。很可能治著治著就不愿繼續治了,有人甚至干脆自殺。
胡雄教授說,當下的醫療模式過度關注人們在身體層面的疾病,而忽略了內在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壓,本不能除根建議的治療效果就是控制病情不繼續發展。但對患者而言,長年累月要吃藥,要復查。就算每次復查都是好結果,卻依舊要繼續吃藥,繼續控制,終生與疾病共存。這個過程太漫長,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疏導,患者很容易鉆牛角尖,得抑郁癥。
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醫生已經意識到這種模式的缺陷,開始推崇一種嶄新的醫學模式:臨床治療要達到“生物-心理-社會”這三個層面的有效統一。
“生物”是指身體好,“心理”是指人的幸福感強,“社會”是指有正常的社會交往。這就要求醫生在治病時,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兼顧患者的心理和社會存在感。
作為醫生,在治身體疾病的同時,可以讓患者吃抗抑郁藥,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作為家人,要改變看法,不要埋怨你生病的親人,因為他也很苦惱,他更需要你的理解。較好帶他出去走走,幫他建立一個朋友圈。回家后,家人一起說話時,也主動喊他參加。總而言之,不要把他當病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