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中醫院(廈門華僑醫院),地處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廈門島幾何中心,是廈門市政府、市衛生局直屬的公立醫院,醫院始... [ 詳細 ]
廈門市中醫院(廈門華僑醫院),地處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廈門島幾何中心,是廈門市政府、市衛生局直屬的公立醫院,醫院始建于1956年,2008年通過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的評審,目前,醫院已成為一所頗具實力、中醫特色優勢突出的三級甲等中醫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臨床醫學院,福..." />
廈門市中醫院(廈門華僑醫院),地處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廈門島幾何中心,是廈門市政府、市衛生局直屬的公立醫院,醫院始...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9 18:27來源:求醫網
【核心提示】
在廈門市中醫院產科,幾十位身著白袍的女子長年奮戰在救治生命的第一線。她們用看似柔弱的身軀,撐起繁重的醫療和護理任務。多少個不眠之夜,她們與死神搏斗,成功將母嬰從死亡線邊緣挽救回來,成就了一個個家庭的完滿幸福。近4年來,該科每年分娩數高達4000多人,無一例孕產婦死亡。這驕人的數字背后,凝聚著她們的心血、汗水甚至是淚水。
本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黃琳 張旭燦
突發事件多
危重癥搶救,壓力山大
到中醫院產科分娩的多為島內東部居民,其中外來人口占相當比例,她們中多數人沒有定期產檢,高危因素多,突發事件多,因此危重癥、合并癥較多,醫護人員承擔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有的孕婦感覺頭暈,跑到醫院一查,血壓高達200多,突然就大出血了,我們趕緊問她以前做B超檢查的結果,沒有,再問有什么基礎病史,不知道。我們只能硬著頭皮立即手術搶救,風險很大。”于海微醫生說,這種情形在產科屢見不鮮,每例危重癥搶救都需要十幾位醫生護士全力付出。
為了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減少危重癥的發生,中醫院產科有意識地加強科普宣傳,醫護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盡力擠出時間舉辦孕產期保健、分娩呼吸減痛法等公益講座,還為產婦提供乳房按摩等特色優質服務。為了規范診療、減輕患者負擔,該科嚴格按照臨床路徑規范操作,抗生素等藥物先從最便宜的用起,在業界廣受好評。
患者日益增多醫生連軸轉,累到暈倒
今年以來,中醫院產科患者明顯增多,日均門診量超過400人次,有的醫生一天要接診上百位患者,病區里60多張床位長期住著80多位患者,有的產婦被告知“沒有床位”時,竟讓家人買了床要加塞睡在走廊,當然,因為存在醫療安全隱患,這種加塞行為遭到婉拒。一位醫生告訴記者,近幾年外地患者來廈就醫的逐漸增多,“特別是周邊地區,有人在這里生孩子,覺得我們技術好、服務好,不收紅包,陸續帶著一個村子的人都來這里生!為了給患者提供較好的服務,我們把陽光充裕的房間騰出來給患者,醫護人員都擠在狹小不通風的區域辦公。”
為了更真切地體驗產科醫生的工作,前不久,筆者跟著于海微醫生當了一天值班醫生。早上7點半不到,于醫生已在查閱前一晚病人的病歷,她分管了30個病人,8點交班后開始查房,9點后寫醫囑,9點半手術室通知她2個要剖腹產的病人已進入手術室,她急急忙忙往手術室趕。筆者在手術室門外等候時,又有1個難產的孕婦送過來,看來于醫生必須再接一臺手術。到中午1點半,于醫生才疲憊地走出手術室,這時她還沒吃午飯。到了病房,護士告訴她有兩位新入院的孕婦,她來不及吃飯又去查詢這兩位孕婦的情況了。忙完后匆忙扒了幾口冷飯菜,她開始為住院的幾位產婦換藥、拆線,然后伏案整理分管的30位病人的病歷和即將要出院的產婦的出院報告,以及剛手術的3位產婦的產程情況的記錄。一直忙到下午4點多,她才抽空在值班室休息了一會兒,5點半,她又回到病房忙碌,首先是接待門診前去做B超檢查或抽血后返回的病人,還有急診病人,其間護士打電話給她,告知419床孕婦有臨產破水跡象、405床孕婦胎心不正,她又匆匆趕去處理……
據了解,產科的醫生都和于醫生一樣,整天忙于查房、開醫囑、手術、換藥、拆線、辦出院,總有寫不完的病歷,做不完的事,喝水顧不上,連去趟廁所也是奢望,晚上加班到8點后是常有的事。值班時更是辛苦,平均每4天值一次班,從早晨8點上到第二天中午12點,長達28小時。正如一位醫生所說:值班時人手少,不僅要照顧原先的患者,還要看急診、處理新入院病人,救治難產患者,做手術,總有分身乏術之感。做完手術疲憊地回到病房,好想躺一會兒,哪怕幾分鐘也好,可護士一說哪個產婦情況不好,或是深夜來了危重癥患者,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繼續工作,不管自己多累,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啊!
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正遭受威脅,有的甚至暈倒在病房。據了解,產科不少醫生護士內分泌失調,掉發嚴重,有人長期失眠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有的夫妻雙方身體檢查正常就是懷不上孩子,有人迫于各種壓力忍痛選擇辭職……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她們只要在崗一天,就始終把患者利益放在**,白雅玲醫生患膽囊息肉需手術治療,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拖著,好不容易騰出時間了,手術前她還跑回產房為患者做了剖宮產,才自己躺上手術床。
長年累月顧不上家人,心懷愧疚
人們都說,家里有個醫生就是塊寶,全家人看病不愁。可是,中醫院產科的醫護人員卻把愛心和精力都奉獻給了病人,作為她們的家人,得病了必須“自力更生”,平時生活中還得多多照顧這些白衣天使。
科主任吳英英已是60歲高齡,由于工作需要,她至今仍然工作在產科,領導著產科全體人員,不管白天工作多辛苦,下了班,無論半夜幾點,只要接到危重癥搶救的通知,都第一時間趕赴醫院參與搶救。幾天前的一個深夜,120緊急送來一個大出血足月產婦,來的時候產婦已經休克了,接診醫生初步檢查后發現病人是前置胎盤,初步評估出血兩三千毫升,情況危急,值班醫生趕緊給吳英英主任打電話,告知病情,吳主任一邊在電話中部署治療方案,一邊讓她孩子送她往醫院趕,她一到醫院就馬上進入手術室手術搶救。經過近2個小時的搶救,總算母子平安,避免了一尸兩命的悲劇。
產科護士長曾麗雪是全院公認的好脾氣的護士長,但是她說她工作的時候都盡量壓制住自己的情緒,以較好的狀態服務產婦及家屬,只是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回家有時候就會對家人發泄,她說自己在家里的口頭禪就是“別惹我,我今天很煩了”,說多了以至于她女兒小小年紀也把這句話當成了口頭禪。
護士陳容4歲的女兒頸椎脫位在骨科治療,全靠家里其他人照顧,她自己只能抽中午休息時間跑去看女兒兩眼;主治醫生于海微畢業后在廈門工作5年,年邁的父母年年盼她回老家過年,她卻無法滿足老人樂享天倫的心愿……
多少個節假日、黃金周,當人們與親朋歡聚的時候,她們緊張而疲憊的身影正在門診、病房、手術室來回奔波。“熬到下班,回家后整個人癱軟下來,腰酸背痛,家人還要照顧我們,想想真是很對不起家里人。”“經常加班習慣了,有時候晚上7點鐘到家,家人還覺得不正常,以為出什么事了”……說這些話時,一抹無奈苦澀的笑浮現在她們疲憊的臉上。
醫患關系緊張身心俱疲,渴望理解
近幾年,醫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生表示“當醫生太苦太累,還經常被打被罵,絕不讓自家孩子再學醫”。在中醫院產科,醫護人員也同樣迫切渴望得到理解。
病房人滿為患,住進來的人嫌人太多,沒住進來的人打地鋪也要往里鉆;門診時,前面的病人寫了滿滿一大張紙的問題要問,嫌醫生解釋不詳細,后面的病人吵著等了一個小時還沒輪到自己要投訴……種種矛盾隨時可能在產科上演。有醫生感嘆:“我們上班時偶爾與產婦或家屬發生糾紛,過后都會感到特別內疚,覺得對不起患者。但說實話,人的身體長期超負荷運轉,精神長年處于緊張狀態,我們也是凡人,這時候就很難一直保持良好的修養。我們也強烈渴望世人的理解,社會的寬容。”
一位醫生說,“醫院一直要求我們對患者認真負責,服務態度要好,要體現人文關懷。其實,自從選擇了從醫道路,我就把救死扶傷視為天職,我熱愛我的職業,愿意竭盡所能為患者服務。但是,現在患者太多了,有些溝通解釋和服務的確難以到位。于是我們每天要看患者的臉色,聽患者的訓斥,要面對他們拍桌子、摔門,甚至手持兇器的威脅,心里太難受了。”“醫生護士也是人,也需要休息,需要關懷和理解!解決醫患矛盾光靠醫生或患者是行不通的,希望社會各界能真正行動起來,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治病救人,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