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規模:醫院占地面積約6.6萬平方米,醫療用房面積5.5萬平方米,開放床位800張,開設有35個臨床專科,18個病區(包括ICU、 CC... [ 詳細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記名醫吳士元生平
時間:2012-11-15 11:24來源:求醫網
先生離開我們已10余載,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時浮現在眼前。先生生前為國家級名老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60余年,我1982年浙江中醫學院畢業后,經省衛生廳批準有幸成為先生的助手,追隨先生8余載,隨先生抄方、查房、會診,聆聽先生諄諄教導,耳濡目染先生望、聞、問、切的診病過程,受益匪淺。
先生,吳士元(1913-1995),字正綬,號秋光,浙江蘭溪回回塘村人,其父吳時濤乃前清太學生,從事私塾執教,深受鄉人尊敬。學生家境清貧,兄妹十一人,唯其有幸隨父就讀于私塾。先生自幼天資聰慧,日能背誦古詩百余行,打下了良好古文基礎。15歲插入當地高小畢業班,翌年高小畢業。先生其堂叔父吳蔭堂乃金華一帶名醫,少年的先生目睹求診者絡繹不絕,許多危重病人,經其堂叔診治轉危為安,這使先生記起“不為良相,當為名醫”的名言,于是抱定“習醫濟世”之志;先生高小畢業那年,適逢蘭溪中醫專門學校招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為近代名醫張山雷先生等人所創辦,其報考資格要求為“中學畢業或同等學歷者”,但只考作文一篇。先生毅然報考,并以同等學歷第一名而被錄取。入學后,在張山雷老師的親自教授下,學完了中醫基礎理論和一些基礎知識課程,以及張山雷自編的講義、《本草正義》、《脈學正義》等。先生充分利用這良機,發奮攻讀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兩年預科。由于當時廢除私塾其父失業,先生無法繼續完成兩年正科(該校學制為四年,預科兩年,正科兩年),只好輟學在家。但先生不改立志行醫的初衷,一面隨堂叔吳蔭堂侍診,一面發奮自學,他系統閱讀了葉天士、張石頑、徐靈胎、王孟英等諸家醫著,又將堂叔運用四診之法和辨證施治的經驗默記于懷,書寫成文。
1935年,先生年屆弱冠,即懸壺行醫,但由于年紀較輕,難取信于人,但他并不氣餒,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在當地終逐有名氣,特別是1937年,先生遇一例濕溫癥危重病人,經他精心辨證施治,病人轉危為安,自此診務日隆。1945年為開化縣普濟施醫局重資聘任,為期百日。返鄉后雖然已成為當地頗有名望的醫生,但先生仍診病不分貧富,出診不分晝夜,為此深得蘭溪、建德、金華一帶民眾的信賴。當地人親熱地稱他為“回回塘先生”,1945年日本投降,先生應蘭溪醫藥商之邀,遷至縣城內開業,求診者日眾。
解放以后,先生作為蘭溪的名中醫,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1951年,先生響應黨的號召,放棄每月五、六百元收入的優裕條件,毅然組織起全縣第一個中西醫聯合診所,并任所長,同時還當選為蘭溪縣衛生作者協會主任委員、縣人民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等。1956年,先生積極參與組建蘭溪縣中西醫結合醫院(蘭溪市中醫院前身),并擔任院長。1956年浙江省立中醫院成立,先生應聘擔任該院中內科副主任,1961年先生光榮地加入了國內共產黨。1971年先生調入浙江醫院,先后任門診部副主任、中醫科主任,1979年任浙江醫院副院長,1980年晉升為主任醫師。1983年被評為省名老中醫,后被評為國家級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生還曾被聘為浙江中醫學院特邀顧問。
先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60余年,從未間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果累累。先生擅長于中醫內、婦科。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先生治療慢性胃炎的經驗制定協定處方,研制成“胃靈”口服液,對慢性胃炎的治療有較好的療效。80年代初,根據先生治療外感風熱癥的經驗,制成“芙樸感冒沖劑”,經六家醫院臨床驗證,有效率達92%,已在臨床運用近30年。先生根據《內經》“陰精所奉其人壽”的理論,采取“養陰軟堅”的治療原則,制定了以“何首烏”為主藥的“血脂靈”成品藥的協定處方,經臨床驗證,對降低甘油三酯療效顯著。先生生前曾發表許多學術論文,主要有《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40例療效總結》、《中醫中藥治療消化性潰瘍47例療效總結》、《中醫中藥治療傳染性肝炎經驗體會》、《黃連阿膠湯治療子宮功能性出血》、《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的臨床應用》、《中醫中藥治療慢性氣管炎的體會》、《中醫藥治療痢疾的經驗體會》等。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在先生親自主持下,我曾參與對先生治療胃脘痛、眩暈病的經驗總結,研制成電腦程序,經有關專家鑒定,通過驗證,獲省衛生廳科技成果獎。
先生擅長治療中內、婦科,尤其對胃脘痛(慢性胃病)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先生以為,胃脘痛雖然致病因素眾多,然以飲食、情志為主要因素,其病機主要是脾不健運,胃氣失和,在胃脘痛的治療過程中,應先辨其虛實,虛證多因脾氣虛弱所致,而實證多系胃氣失和所為。先生認為,脾為濕土,喜燥惡濕,宜升則健,胃為燥土,喜潤惡燥,宜降則和,脾為病,宜甘溫升提,胃為病,宜甘潤通降,因此,胃脘痛的治療,應以運脾和胃為原則。先生還認為,在胃脘痛的治療中,首先要緩解疼痛,以樹立病人的信心。筆者根據先生的這些經驗,在臨床上運用,每每取得較好療效。
先生對于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亦獨樹一幟。先生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在治療婦科疾病中以養血為先,且婦科疾病多與肝腎虛亢、沖任失調有關,治療中在調養肝腎之中,宜加入固沖強任之品。曾隨先生診治一崩漏(子宮功能性出血)女子,出血日久,淋瀝不斷,隨經西醫止血藥治療,效不明顯。先生經辨證,予以清熱涼血,益腎固沖之法,一日后出血漸少,三日后血止。筆者于臨床亦多次采用此法,療效明顯。
先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為人和善,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我等后學者,當努力奮進,繼承、光大先生的醫德、醫術,弘揚祖國的傳統醫學,為廣大群眾謀健康。今年適逢先生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文,誠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