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縣人民醫院(濟南市第七人民醫院)始建于1949年10月,現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于一體的綜合性二級醫院,是濟寧... [ 詳細 ]
因車禍導致肝破裂、失血5000余毫升傷員在我院重獲新生
時間:2012-11-21 10:57來源:求醫網
因車禍導致肝破裂、失血5000余毫升傷員在我院重獲新生
——我院成功搶救一名重度肝破裂伴血管瘤患者
近日,一名因交通事故導致肝破裂、失血量5000余毫升的傷員在我院普外科重獲新生。
2012年8月22日下午17時30分左右,濟陽縣崔寨鎮的張女士因交通事故導致閉合性腹部損傷,失血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危急時刻,緊急送往濟陽縣人民醫院進行救治。
張女士到達醫院時,四肢發冷、面色蒼白、脈搏細弱、奄奄一息,已經處于休克狀態。經初步查體,血壓只有70/40mmHg,心率160次/分左右,腹部稍有膨隆,神志恍惚,生命體征非常微弱,處于瀕死狀態。當班醫生經迅速檢查傷情后初步診斷為嚴重的閉合性腹部損傷,肝破裂可能,立即開通“綠色通道”,行CT 檢查明確:重度肝破裂、肝血管瘤破裂導致失血性休克。醫院啟動危重病人搶救應急機制,迅速組織外科專家會診并制定手術方案后將病人急送手術室。此時此刻對于傷者來講時間就是生命,因為每一分、每一秒她血管里的血液都在向外流失。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為患者實施最有效的搶救,普外科一邊聯系手術室為患者安排急診剖腹探查術,一邊聯系檢驗科、輸血科做好術前備血。普外科副主任劉效峰及吳德順大夫火速趕到手術室參加搶救,麻醉科專家也已提前做好準備,組織醫護人員全力搶救,輸血科在第一時間將血液送到手術室,多通道快速輸血、輸液。手術醫生迅速展開手術,仔細探查腹腔,明確為肝破裂后迅速阻斷第一肝門,發現患者肝右前葉嚴重毀損伴肝血管瘤破裂,有活動性出血。肝外傷手術是臟器損傷中風險最大的,而患者又是肝臟損傷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同時伴有肝血管瘤破裂,此類創傷的搶救成功幾率極低,死亡率達80%以上。患者失血量已達到5000余毫升, 這相當于人體內全部的血液量,病情及其危重。
無影燈下,行肝清創修補及膽囊切除術,手術醫生快速切斷肝臟各韌帶、游離肝臟后,沉著地修補破裂的血管,清除破碎、失活的肝組織。劉效峰主任緊張地關注著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及輸血和輸液速度,血壓一次又一次下降又回升。手術中,醫生為傷者清除了腹腔內的積血,切除了破裂的血管瘤,對破裂的肝臟進行了止血和清創修復。醫護人員為該傷者共輸紅細胞16個單位6400毫升,血漿800毫升,相當于將人體全身的血液換了一遍。在普外科、手術室、檢驗科等多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歷經三個多小時,手術獲得圓滿成功。
所有參加搶救的醫護人員心情和張女士的親人一樣,一直關心、關注著張女士的恢復情況,72小時后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繼發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等并發癥,肝功能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直到此時大家才放松了緊繃的神經。據悉,傷者術后恢復得很順利,由于肝細胞有很強的再生能力,隨著切除部分逐漸愈合,肝臟將逐漸恢復,能接近正常肝臟的大小。
“搶救這樣的患者,不僅是對醫生技術與毅力的考驗,也是對整個搶救團隊的技術熟練程度和配合默契程度的考驗。”據普外科主任李增德大夫介紹,近幾年我院已收治過數十例重度肝破裂患者,按美國創傷外科協會分級方法均為5級至6級肝破裂,手術的成功集中體現了濟陽縣人民醫院的急救水平和醫療水平。
兩周后,張女士康復出院時,將“好服務,好技術,好醫德”的錦旗送到了普外科,這是病人對醫生、對醫院較好的肯定,也是醫患和諧的較好見證。(張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