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時間:2015-02-06來源:求醫網
精神障礙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常見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等。下面小編為大家詳解精神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一)生物學因素
1.遺傳。遺傳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單獨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單基因遺傳,一般認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礙的"危險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癥為例,即使是單卵雙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終生患病率約1%,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終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中樞神經感染與外傷。
(二)心理、社會因素
1.人格。人格障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障礙。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礙。而且某些人格障礙與特定的精神障礙有密切聯系。
2.應激。應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礙的誘因,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如急性應激障礙)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二、發病機制
(一)遺傳與環境因素
人們早就認識到基因是影響人類和動物正常與異常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對所謂“功能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兒童孤獨癥、神經性厭食癥、兒童多動癥、驚恐障礙等)進行了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從了解這些障礙的遺傳方式、遺傳度到基因掃描等,共同的結論是:這些疾病具有遺傳性,是基因將疾病的易感性一代傳給一代。
(二)感染
早在20世紀的早期,我們就已知道感染因素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精神障礙。例如通過性傳播的梅毒螺旋體首先引起生殖系統癥狀,在多年的潛伏后,進入腦內,導致神經梅毒(neurosyphilis).神經梅毒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的退行性變,表現為癡呆、精神病性癥狀及麻痹。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能進入腦內,產生進行性的認知行為損害,早期表現為記憶損害,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緒淡漠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更為廣泛的損害,如緘默癥、大小便失禁、截癱等。大約15%~44%的HIV感染者出現癡呆樣表現。HIV不是直接感染了神經元,而是感染了免疫細胞--巨嗜噬細胞,巨嗜噬細胞死亡后,釋放毒素,損傷了周圍的神經元。
查看更多關于精神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