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腫瘤患者診斷方法有哪些
時間:2014-10-23來源:求醫網
縱隔腫瘤通過常規X線檢查(胸部透視,后的位、側位、斜位攝片和加深曝光攝片)能發現絕大多數的縱隔腫瘤,故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診斷方法,但位于心臟前后的小腫瘤易被漏診。
一般說來,腫塊大小、形態、密度等對良惡性的鑒別無特殊意義,大多數原發性惡性腫瘤位于前上縱隔,通過前、后X片的比較,可以估計腫瘤生長速度,有利于區別腫瘤性質。腫塊的鈣化、氣-液平面等征象,在體層攝影中更易觀察。吞鋇檢查用于鑒別腫塊是否源自食管,或了解食管受壓,移位的情況。
各種血管造影有助于鑒別血管源性腫瘤,并了解腫瘤與鄰近血管的關系。神經源性腫瘤伴有脊髓壓迫征象者,應行脊髓造影檢查。目前,CT檢查在診斷縱隔腫瘤中更具優越性,CT不僅可以發現常規X線檢交易漏診的病變,還可細致地觀察腫塊的位置、大小、邊緣、形狀,有無液化、鈣化、腫瘤與周圍解剖結構的關系及腫瘤浸潤范圍等。
此外,MRI檢查在縱隔腫瘤的應用中可清楚地分辨因生理性脂肪沉著或縱隔大血管擴張造成的縱隔陰影,以及縱隔淋巴結。對于后縱隔腫瘤是否累及椎管,應用MRI很有價值。核素131檢查有助于診斷縱隔甲狀腺腫。對懷疑起源于肺或食管的縱隔腫瘤,可行纖支鏡和食管鏡檢查。縱隔鏡檢查與縱隔鏡活檢適用于淋巴瘤或結節病的可疑患者。
骨髓檢查可確定淋巴瘤是否浸潤骨髓或胸腺瘤是否伴有紅細胞發育不良。對頸部或鎖骨上區腫大的淋巴結應取活檢以便確診。大多數縱隔腫瘤需手術治療,過多繁復的輔助檢查常無特別意義,甚至延誤治療。因此許多縱隔腫瘤需行手術探查,通過切除或切取活檢,獲得足夠的組織進行病理診斷。
對一些在病理診斷上有一定困難但又可能治愈的惡性腫瘤如胸腺瘤等,應采用切除活檢,避免切取活檢可能造成的腫瘤播散。針吸活檢可用于無法耐受手術探查的病例,針吸前應確定所穿刺的腫塊為非血管源性的。
激素及腫瘤標記物測定對某些腫瘤有一定診斷意義,如嗜鉻細胞瘤和一些神經源性腫瘤伴有尿中兒茶酚胺和香草扁桃酸的升高,胚細胞源性腫瘤可產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或伴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升高。
查看更多關于縱隔腫瘤患者診斷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常識>>
腫瘤科疾病
- 多發性骨髓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軟組織肉瘤
- 腫瘤與疼痛
- 肺癌
- 食管癌
- 食管良性病變
- 淋巴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腫瘤與疼痛
- 軟組織肉瘤
- 直腸癌
- 腫瘤疾病
- 肺癌
- 甲狀腺癌
- 食管癌
- 縱隔腫瘤
- 垂體腺瘤
- 脊髓腫瘤
- 顱內腫瘤
- 泌尿系腫瘤疾病
- 軟組織肉瘤
- 胸主動脈瘤
- 乳腺癌
- 乳腺纖維腺瘤
- 肝癌
- 肝血管瘤
- 胰腺癌
- 婦科腫瘤
- 小兒血液腫瘤
- 小兒腫瘤
- 小兒骨腫瘤
- 眼眶病眼腫瘤
- 骨腫瘤
- 脊柱腫瘤
- 鼻咽癌
- 口腔頜面腫瘤
- 皮膚腫瘤
- 腎癌
- 前列腺癌
- 膀胱癌
- 黑色素瘤
- 間質瘤
- 宮頸癌
- 骨癌
- 膠質瘤
- 腦動脈瘤
- 聽神經瘤
- 垂體瘤
- 顱咽管瘤
- 腦瘤
- 子宮癌
- 淋巴癌
- 卵巢癌
- 血管瘤
- 脂肪瘤
- 胰腺腫瘤
- 陰莖癌
- 賁門癌
- 腦膠質瘤
- 脂肪肉瘤
- 肺腺癌
- 肉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舌癌
- 錯構瘤
- 骨瘤
- 軟骨瘤
- 甲狀腺腺瘤
- 骨巨細胞瘤
- 軟纖維瘤
- 神經膠質瘤
- 頸部血管瘤
- 軟組織腫瘤
- 外陰腫瘤
- 非骨化性纖維瘤
- 殘胃癌
- 早期乳腺癌
- 輸尿管腫瘤
- 漿細胞瘤
- 食管平滑肌瘤
- 中耳癌
- 小腸腫瘤
- 膽囊腫瘤
- 骨髓瘤
- 骨樣骨瘤
- 皮膚纖維瘤
- 霍奇金淋巴瘤
- 蔓狀血管瘤
- 小兒血管瘤
- 腦垂體腺瘤
- 腎盂癌
- 睪丸腫瘤
- 胸腺癌
- 炎性乳腺癌
- 鼻血管瘤
- 腸癌
- 腸腫瘤
- 唇癌
- 大腸癌
- 膽管癌
- 膽脂瘤
- 腹部腫塊
- 睪丸癌
- 結直腸癌
- 口腔癌
- 淋巴管瘤
- 鱗狀細胞癌
- 毛囊瘤
- 腦血管瘤
- 尿道癌
- 氣管腫瘤
- 上頜竇癌
- 腎錯構瘤
- 腎腫瘤
- 嗜鉻細胞瘤
- 外陰癌
- 外陰浸潤性鱗癌
- 外陰平滑肌肉瘤
- 外陰乳頭狀瘤
- 外陰脂肪瘤
- 胃平滑肌瘤
- 纖維肉瘤
- 心臟內粘液瘤
- 星形細胞瘤
- 胸腺瘤
- 胸腺囊腫
- 牙齦癌
- 牙齦瘤
- 眼部腫瘤
- 胰腺囊腫
- 陰道癌
- 尤文氏肉瘤
- 原位癌
- 粘液表皮樣癌
- 蛛網膜囊腫
- 胃腸道癌
- 胃惡性淋巴瘤
- 胃畸胎瘤
- 腸系膜動脈瘤
- 腸系膜囊腫
- 腸系膜腫瘤
- 腸血管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