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腫瘤(暫無)
小腸腫瘤的檢查項目
小腸腫瘤是并不常見的疾病,但是患者朋友也不必過分擔憂,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這才是最關鍵的。那么,您知道小腸腫瘤要做哪些檢查嗎?一起來看一下吧:
1.血常規 在腫瘤出血的情況下可出現貧血表現,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降低;并發腹腔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2.糞便隱血試驗 可為持續陽性。
3.尿5-羥胺吲哚乙酸和血液5-羥色胺測定 如果臨床表現為類癌綜合征,定量測定尿液5-羥胺吲哚乙酸和血液的5-羥色胺水平可確定診斷。
4.小腸鋇劑造影 傳統鋇劑造影由于鋇劑在小腸充盈不連續,影像迂回重疊和小腸蠕動快等原因,正確診斷率僅50%。目前通過改進造影方法提高了診斷率,但小的腫瘤漏診率仍高。
5.纖維內鏡檢查 應用內鏡檢查小腸病變,由于操作困難,成功率較低;同時因受內鏡視野所限,診斷率亦不高。近年雖改進了內鏡和檢查方法,診斷率仍不滿意。
(1)十二指腸鏡或兒童結腸鏡:能較清楚觀察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60cm以內的空腸。纖維結腸鏡經回盲瓣窺視末端回腸。對遠端空腸和近端回腸只能用纖維小腸鏡,但插入的成功率極低。
(2)探頭型小腸鏡(sonda enteroscopy):為直徑5mm、長2600mm或直徑6.8mm、長2760mm的前端帶氣囊或探頭的小腸鏡,插入胃后隨胃腸蠕動將小腸鏡帶到小腸,約50%病例內鏡能到達回腸遠端,但由于視域限制,僅能窺視50%~70%小腸黏膜。
(3)小腸鏡-鋇灌腸檢查:即在小腸鏡檢查完畢,經小腸鏡置入導絲,退出腸鏡,用不透X線的導管經導絲插入小腸,注入鋇劑,行常規小腸鋇透檢查。小腸鏡與鋇劑同時檢查能互補各自不足,避免兩次檢查的痛苦,診斷率提高到70%。
6.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適用于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通過血管異常分布的影像推斷腫瘤的性質和出血部位。平滑肌腫瘤、血管瘤和惡性腫瘤特異的影像學所見,有助于診斷。對經內鏡檢查排除來自食管、胃、結腸的消化道出血病例,出血量>0.5ml/min者,可行緊急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出血部位見造影劑異常濃聚,或動、靜脈分布異常。惡性腫瘤動脈造影的影像特征是:①見浸潤或被推移的血管;②有新生血管生成;③腫瘤呈囊性變或壞死時,造影劑于該區形成“湖”、“池”、“竇”;④腫瘤包繞致血管狹窄、閉塞;⑤毛細血管灌注時間延長或通透性增高,出現腫瘤染色影;⑥動靜脈分流。本法對出血病例的確診率為50%~90%。
7.B型超聲檢查 為使檢查時不受腸內容物干擾,超聲檢查應在鋇劑檢查前進行。檢查前1天晚餐僅進半流食,睡前服緩瀉劑,必要時可清潔灌腸。空腹狀態下全腹常規掃查后,疑有腫塊或腸壁增厚的病例飲水500ml,30min后每隔10~15min檢查1次,通過水的流動能較好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內部結構、與腸壁關系、浸潤深度、周圍淋巴結,同時亦可顯示遠處轉移情況。充盈狀態下正常腸壁厚約3mm,一般不超過5mm。必要時可在B型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但操作中應注意避免損傷腸管或血管。
8.腹部CT和磁共振(MRI)檢查 某些小腸腫瘤如脂肪瘤、平滑肌腫瘤、惡性淋巴瘤有特定的CT和MRI影像學所見,是有價值的診斷方法。同時尚能判定有無腹腔內淋巴結、肝、脾等器官轉移。但小的腫瘤不能顯示其特有的CT、MRI影像。CT檢查可了解腫瘤大小、位置及腫瘤和周圍組織的關系,根據腫瘤組織密度推斷其性質。口服造影劑作CT掃描,可顯示腸腔不規則、破壞、龕影和竇道等異常,并可清楚顯示向腔外擴展的軟組織腫塊和局部淋巴轉移。對于腔外型腫瘤,常表現為邊緣清楚的巨大腫塊,壓迫鄰近腸管,亦可顯示腫瘤壞死、液化和囊性變。
9.99mTc標記紅細胞掃描 適用于慢性、小量出血病例。通過核素在腸道內聚積,推斷胃腸道出血部位。99mTc標記的紅細胞注入體內24h后,逐漸被肝、脾清除,如此期間有血液外滲,在血液聚積區顯示熱點。此法對出血速度慢、每分鐘出血量>0.1ml的病例,能顯示出血部位,診斷價值優于動脈造影。但必須連續多次檢測,否則進入腸道的核素在掃描時已向遠側移動,不能精確定位。
10.雙腔氣囊管插入檢查法 帶氣囊的導管經鼻插入小腸后,隨小腸向遠側蠕動,逐段吸取小腸內容物行細胞學和常規檢查,以確定出血部位和查找腫瘤細胞。對可疑腸段則在X線透視下注入造影劑,觀察該段腸管壁和黏膜的改變。因操作繁雜、費時,且腸內容物的細胞學檢查陽性率和正確率亦不盡人意,臨床應用不多。
11.腹腔鏡檢查 近年有報道經腹腔鏡觀察各段小腸,切取部分病變腸管和腸系膜淋巴結并行病理檢查,尤其在惡性淋巴瘤與Crohn病鑒別困難時有一定診斷意義。
以上內容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于小腸腫瘤要做的檢查,相信您閱讀完以后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真心的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我們在此提醒患者朋友,不管得了什么疾病,心態很重要,要勇敢積極的面對,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控制。當然,如果您發現不適癥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接受檢查并治療,不要錯失了較好的治療時機。祝愿所有的朋友都健康快樂!
腫瘤科疾病
- 多發性骨髓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軟組織肉瘤
- 腫瘤與疼痛
- 肺癌
- 食管癌
- 食管良性病變
- 淋巴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腫瘤與疼痛
- 軟組織肉瘤
- 直腸癌
- 腫瘤疾病
- 肺癌
- 甲狀腺癌
- 食管癌
- 縱隔腫瘤
- 垂體腺瘤
- 脊髓腫瘤
- 顱內腫瘤
- 泌尿系腫瘤疾病
- 軟組織肉瘤
- 胸主動脈瘤
- 乳腺癌
- 乳腺纖維腺瘤
- 肝癌
- 肝血管瘤
- 胰腺癌
- 婦科腫瘤
- 小兒血液腫瘤
- 小兒腫瘤
- 小兒骨腫瘤
- 眼眶病眼腫瘤
- 骨腫瘤
- 脊柱腫瘤
- 鼻咽癌
- 口腔頜面腫瘤
- 皮膚腫瘤
- 腎癌
- 前列腺癌
- 膀胱癌
- 黑色素瘤
- 間質瘤
- 宮頸癌
- 骨癌
- 膠質瘤
- 腦動脈瘤
- 聽神經瘤
- 垂體瘤
- 顱咽管瘤
- 腦瘤
- 子宮癌
- 淋巴癌
- 卵巢癌
- 血管瘤
- 脂肪瘤
- 胰腺腫瘤
- 陰莖癌
- 賁門癌
- 腦膠質瘤
- 脂肪肉瘤
- 肺腺癌
- 肉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舌癌
- 錯構瘤
- 骨瘤
- 軟骨瘤
- 甲狀腺腺瘤
- 骨巨細胞瘤
- 軟纖維瘤
- 神經膠質瘤
- 頸部血管瘤
- 軟組織腫瘤
- 外陰腫瘤
- 非骨化性纖維瘤
- 殘胃癌
- 早期乳腺癌
- 輸尿管腫瘤
- 漿細胞瘤
- 食管平滑肌瘤
- 中耳癌
- 小腸腫瘤
- 膽囊腫瘤
- 骨髓瘤
- 骨樣骨瘤
- 皮膚纖維瘤
- 霍奇金淋巴瘤
- 蔓狀血管瘤
- 小兒血管瘤
- 腦垂體腺瘤
- 腎盂癌
- 睪丸腫瘤
- 胸腺癌
- 炎性乳腺癌
- 鼻血管瘤
- 腸癌
- 腸腫瘤
- 唇癌
- 大腸癌
- 膽管癌
- 膽脂瘤
- 腹部腫塊
- 睪丸癌
- 結直腸癌
- 口腔癌
- 淋巴管瘤
- 鱗狀細胞癌
- 毛囊瘤
- 腦血管瘤
- 尿道癌
- 氣管腫瘤
- 上頜竇癌
- 腎錯構瘤
- 腎腫瘤
- 嗜鉻細胞瘤
- 外陰癌
- 外陰浸潤性鱗癌
- 外陰平滑肌肉瘤
- 外陰乳頭狀瘤
- 外陰脂肪瘤
- 胃平滑肌瘤
- 纖維肉瘤
- 心臟內粘液瘤
- 星形細胞瘤
- 胸腺瘤
- 胸腺囊腫
- 牙齦癌
- 牙齦瘤
- 眼部腫瘤
- 胰腺囊腫
- 陰道癌
- 尤文氏肉瘤
- 原位癌
- 粘液表皮樣癌
- 蛛網膜囊腫
- 胃腸道癌
- 胃惡性淋巴瘤
- 胃畸胎瘤
- 腸系膜動脈瘤
- 腸系膜囊腫
- 腸系膜腫瘤
- 腸血管瘤
- 友情鏈接:
- 小腸腫瘤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