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西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19來源:求醫網
根據慢性活動性肝炎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辨證施治見中醫部分。對經肝穿刺組織學證明的慢性活動性肝炎,HBsAg陰性或具有其它系統自身免疫表現(如腎炎、關節炎、干燥綜合癥等)的慢性活動性肝炎,可試用免疫治療,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遏制劑等。
抗病毒藥物治療:
(1) 阿糖腺苷(Ara-A)及單磷阿糖腺苷(Ara-AMP)主要能遏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及核苷酸還原酶活力,從而阻斷HBV的復制,抗病毒作用較強但較短暫,停藥后有反跳。Ara-A不溶于水,常用劑量為每日10~15mg/公斤,稀釋于葡萄液1000ml內,緩慢靜脈滴注12小時,連用2~8周。單磷酸阿糖腺苷易溶于水,常用劑量為每日5~10mg/公斤,分為2次肌注,連續3~5周,或每日5mg/公斤,分2次肌注,連續8周。可使血清HBv DAN轉陰,DNA聚合酶轉陰,HBsAg滴度下降,HbeAg轉為抗-Hbe。本品亦可能脈滴注。大劑量可產生發熱、不適、下肢肌肉痙痛、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
(2)無環鳥苷(Acyclovir)及6-脫氧無環鳥苷選擇性遏制病毒DNA聚合酶,有較強的抗病毒活動,對人體的毒性較低。劑量為每日10~45mg/公斤靜泳滴注,7~14日為1療程。有部分遏制病毒復制作用。大劑量可引起腎功能損害,靜脈炎、嗜睡、譫妄、皮疹、ALT 增高等。 6-脫氧無環鳥苷口服吸收良好,可長期服用。
(3)α-干擾素(InterferonIFNα)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細胞內復制,且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治療劑量每日不應低于100萬U,皮下或肌注每日1次,亦有隔日注射1次者。療程3~6個月。可使約1/3患者血清HBV DNA陰轉,HbeAg陽性轉為抗-Hbe陽性,HBV DNA聚合酶活力下降,HCV RNA轉陰,但停藥后部分病例以上血清指標又逆轉。早期,大劑量,長療程干擾素治療可提高療效。副作用有發熱、低血壓、惡心、腹瀉、肌痛乏力等,可在治療初期出現,亦可發生暫時性脫發、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但停藥后可迅速恢復。
(4)干擾素誘導劑 聚肌苷酸:聚肌苷酸(聚肌胞。 Peoly I:C)在體內可通過誘生干擾素而阻斷病毒復制,但誘生干擾素的能力較低。一般用量為2~4mg肌注,每周2次,3~6個月為一療程;亦有采用大劑量(每次10~40)靜泳滴注,每周2次者。對HbeAg近期轉陰率似有一定作用。無副作用。
(5)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 如α-干擾素與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使用,有協同抗病毒作用,可增療效,但毒性亦增大,α-干擾素與無環鳥苷、膠氧無環鳥苷、或與r-干擾素聯合應用,均可增強療效。
急性重型肝炎可試用胰高糖素-胰島素治療,或支鏈氨基酸治療。支鏈氨基酸既有合成作用,也有抗分解作用。
2、免疫遏制療法 用于自身免疫指標陽性或有肝外系統表現,而HBsAg陰性,且經其它治療無效的慢性活動型肝炎。可用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硫唑嘌呤等。
3、腹水處理,可并用排鉀(如雙氫克尿塞)和潴鉀(如安體舒酮、氨苯喋啶)的利尿劑,避免使用強利尿藥,以免引起電介質失調。
4、腦水腫的防治 如出現顱內壓增高的征象,應及時靜脈給予高滲脫水劑(如20%甘露醇、25%山梨醇等)及利尿劑。并可給東莨菪堿或山莨菪堿以改善微循環。使用脫水劑時應注意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以及防止心臟功能不全。
5、防治出血 給予Vit·k1肌注或靜脈滴注、凝血酶原復合物或新鮮血漿滴注等。如有胃腸道大出血,可給予新鮮全血靜脈滴注,胃粘膜糜爛或潰瘍引起滲血者可予三七粉或云南白藥口服。
6、防治肝腎綜合征 注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大量放腹水,過度利尿,消化道大出血導致引起的血容量逐降,低鉀血癥,重度黃疸、繼發感染、播散性血管內凝血以及腎毒性藥物的使用等。當出現少尿時,可靜脈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或血漿等以擴充容量,并可給予小劑量多巴胺靜脈滴注以增進腎血流量。有條件者早期采用透析療法。
7、防治繼發性感染 精心護理,診療操作盡可能做到無菌;在病程中注意觀察有無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征象;在使用皮質激素的患者,感染的臨床表現常不明顯,尤應提高警惕。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感染藥予以控制,且注意藥物須對肝、腎無毒性或影響較小。
查看更多關于病毒性肝炎的西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