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萎縮性胃炎的中醫辨證論治:
(1)脾胃氣虛型:
主證:胃脘隱痛,綿綿不休,食后飽脹,噯氣,食少納呆,喜熱喜按,得食則痛減,便溏,或虛秘,小便清長,或精神乏力,面色黃白,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
治法:益氣健脾。
(2)脾胃虛寒型:
主證:胃脘痞滿隱痛,喜溫喜按,遇冷加重,得溫痛減,食后脘脹,倦怠乏力,嘔吐清水或飲后水停心下,神疲懶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質胖淡而嫩,邊有齒印,舌苔薄白,脈沉細或遲。
治法:溫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陰虛型:
主證:形體消瘦﹑胃脘隱隱灼痛,胸骨后有灼熱感,食欲減退﹑噯氣﹑口干咽燥不欲飲,喜食酸物﹑嘈雜似饑,心煩熱,大便干燥,舌紅少津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
(4)肝胃不和(肝胃氣滯型)
主證:胃脹脘痛或堵悶,連及兩肋,常因情至不暢而加劇,嘔吐泛酸,頻頻噯氣﹑食后脹滿,或有惡心嘔吐,舌紅苔薄白,脈弦緩。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
(5)脾胃濕熱:
主證:胃脘灼熱,脹痛不舒,嘈雜噯氣,口粘膩而臭,口干渴﹑喜冷,頭重如裹,胸悶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暢。
(6)氣滯血淤型:
主證: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壯如針刺,痛處固定,飽脹不舒,或有黑便,舌質偏紫或有淤點,苔薄黃,脈弦或細澀。
治法:行氣祛淤。
1、
【辨證】氣滯陰虛。
【治法】理氣,養陰。
【方名】養胃理氣湯。
【組成】炒白芍15克,烏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蘇子10克,蘇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個月為1療程間休息3-7天。
【出處】張笑平方
2、
【辨證】乃胃中有熱,腸中有寒,寒熱錯雜。
【治法】辛開苦降。
【組成】黃芩10克,馬尾連6克,姜半夏10克,黨參10克,炮姜炭5克,木香6克,炒白術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5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董建華方。
3、
【辨證】肝有郁熱,胃蘊痰濕。
【治法】泄肝和胃化濕。
【方名】泄肝和胃化濕湯。
【組成】炒蒼術9克,川樸5克,陳皮5克,木香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香櫞皮9克,建神曲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澤生方。
查看更多關于萎縮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