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腹痛的臨床辨證,應根據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等,明確其主要的受病臟腑,在氣在血,以及證情之寒、熱、虛、實等。治療腹痛,根據“通則不痛”的理論依據,以“通”為原則,“通”有行氣活血之分。應按臨證表現,分別采取不同的“通”法,即實則攻之,虛則補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氣滯者理氣,血瘀者活血。
(1)虛寒證:
證候:腹痛綿綿,或拘引作痛,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及疲勞后更甚,大便溏瀉,兼有神疲氣短、畏寒肢冷,面色無華等癥。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甘溫益氣,助陽散寒。
主方:小建中湯。
(2)氣滯證:
證候:脘腹脹滿,走竄攻沖,痛引兩脅或下連少腹,胸悶噯氣,得暖氣或矢氣后痛減,惱怒則痛甚,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3)血瘀證:
證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經久不愈,疼痛劇烈,痛處固定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或澀滯。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
(4)食積證:
證候: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嘔吐,噯腐吞酸,或痛而欲瀉,便后痛減,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異滯。
主方;枳殼導滯丸。
查看更多關于腹痛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