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4來源:求醫網
胃疼的治療可以從劍突下、胃脘等幾部分來敘述。
1.劍突下部中醫書中一般稱為正在心下。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1)劍突下腹痛,食后不適加重,有明顯的壓痛,口苦口千,舌苔白或黃膩,脈滑等痰熱阻滯者,化痰散結,小陷胸湯加味:瓜蔞30克,半夏9克,黃連9克(無黃連改用黃芩9克),枳實9克.
(2)劍突下脹痛,時而胸痛,心悸,舌苔薄白,脈弦澀或兼結象等脾陽虛,痰濕不化者.溫通陽氣,化痰散結,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枳實9克,薤白9克,桂枝9克,半夏9克,白芍9克,陳皮9克,瓜蔞15克。
(3)劍突下疼痛,胸脅下半部亦脹痛。口不干,手指冷,舌苔薄白,脈弦緊等心脾虛寒者,溫中散寒,枳實理中湯:枳實9克,黨參9克,白術9克,干姜9克,甘草9克,附子9克,肉桂9克。
食后脹痛加重,有壓痛等寒實結滯者,加大黃4.5克,厚樸9克。
2.胃脘部疼痛常見的有脾胃虛寒,瘀血阻滯,胃陰不足.寒邪直中,寒滯不化,食滯不化,痰食阻滯,肝胃不和等幾種情況。
(1) 寒邪直中:多見于急性腹痛。天氣寒冷,又吃冷食,突然剛烈腹痛,拒按,手足冷,脈沉遲或弦緊等寒邪人中,飲食停滯者,溫中攻下,用中成藥“一把抓”,一次 1袋。或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加味:大黃3克,細辛3克,附子9克,干姜9克,川椒9克。并配合灸中脘、神闕,針足三里、中脘、梁門,不效配刺十二井穴。
(2)脾胃虛寒:多見于慢性的胃脘疼痛。
這類證候總的特點是慢性持久發作性的胃脘疼痛,秋冬天氣變冷后發作較頻繁,遇冷或吃冷食后疼痛發作,其中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①胃脘冷痛,痞滿,手足冷,脈沉遲或弦緊等脾胃虛寒肴,溫中健脾,附桂理中湯:附子9克,肉桂9克,黨參9克,白術9克,干姜9克,甘草9克;噯氣,胃脘滿脹較重首,加丁香9克,砂仁9克,木香9克,陳皮9克;有燒心.泛酸等嘈雜證者,加吳萸9克,川椒9克。
② 胃脘疼痛,饑餓時發作,少吃東西后好轉,吃冷食后往往疼痛加重,肩背沉重,下肢偶有輕度浮腫或無浮腫,手心熱而肢冷,舌苔白或薄黃,脈弦澀不調或右脈弦左脈沉,右尺大于左等脾胃虛寒,而木邪乘土者,健脾溫中而抑木,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15克,白芍15克,桂枝9克,生姜3片,大棗7個。當歸9克。
查看更多關于胃疼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