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偏頭疼的偏方有哪些
時間:2015-04-28來源:求醫網
“血管神經性頭痛”相當于中醫的“偏頭痛”。是血管神經性頭痛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為發作性神經-血管功能障礙.以反復發生的偏側或雙側頭痛為主要表現。其與肝脾腎失調,經絡瘀滯有關。在臟腑失調中.肝虛為發病之本。其次,風痰瘀三邪也是本病反復發作的誘發因素之一。
1、風寒外束
證候:巔頂、偏側或枕后疼痛,頸項強痛適,或牽及后背,頭痛多由外感引發,或兼惡風畏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細辛6克、白芷10克、羌活12克、甘草5克、清茶少許,蔓荊子12克、藁本.10克、蜈蚣2條、白芍15克。
2、肝陽上亢
證侯:頭痛且脹,或有刺痛、跳痛感.眩暈.心煩失眠,情志不舒,多為精神緊張、情志不逐而發作,婦女經期發作或加劇,舌質紅或紫黯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通絡止痛。
方藥:平肝通絡方:天麻10克、雙鉤藤10克、白蒺藜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赤白芍15克(各)、川芎15克、炙僵蠶10克、全蝎45克、螟蚣3條、蔓荊子15克、柴胡6克、焦山枝6克、夏枯草15克、合歡花15克。
3、瘀血阻絡
證候:頭痛經久不愈,發作時痛如錐刺,部位固定。多為夜間發作或勞累后發作,舌質紫黯.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通絡利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川芎18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紅花6克、川牛膝10克、蔓荊子15克、白芷10克、全蝎6克、地龍10克、僵蠶9克。
4、風痰阻絡證候
頭痛昏蒙,時發時止,纏綿不已,嘔惡欲亻,胸脘滿悶,面色晦黯,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熄風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l0克、天麻12克、白術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陳皮6克、南星6克、僵蠶9克、吳萸3克、川芎15克、細辛3克、蔓荊子15克、蜈蚣3條。
5、氣血兩虛
證候:頭痛且暈.纏綿不休,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而弱。
治法:補養氣血.升陽通絡。
方藥:陽和湯加減:熟地15克、肉桂1-.5克(后下)、白芥子6克、鹿角片6克(先煎)、細辛1.5克、赤白芍15克
(各)、川芎15克、蔓荊子15克、黃芪12克、黨參12克、雞血藤30克、炒蜂房12克。
6、肝腎虧虛
證候:頭痛勢緩,多兼眩暈.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失眠,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活絡。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
枸杞子10克、人參葉15克、當歸10克、杜仲10克、巴戟天10克、龜版15克、鱉甲9克、細辛4.5克、僵蠶10克、蜈蚣2條,川芎15克、白芷15克。
溫馨提示:偏頭痛發作的急性期,應使病人保持安靜。解除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恐懼癥。安置病人在較暗淡光線的房間里.斜坐在躺椅上,額部和顳部冷敷。避免焦慮和緊張,避免各種刺激,讓病人保持適度的睡眠.既不可睡眠過多又不能缺少睡眠。減少強光的光照.不做劇烈的運動。嚴禁煙酒辛辣飲食及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查看更多關于治療偏頭疼的偏方有哪些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