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膿皰病如何治療好得比較快
時間:2015-06-01來源:求醫網
掌跖膿皰病是發生在掌跖部位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目前該病病因尚不明確。好發年齡在30~60歲,女性多于男性。臨床上以紅斑基礎上反復發生深在無菌性小膿皰,伴有角化、脫屑、中度或嚴重瘙癢為特征。臨床治療掌跖膿皰病常用的藥物有雷公藤、氨甲喋呤及第一、二代維甲酸等。但不良反應較大,療效不理想。
【治療】
治療本病對多種治療抵抗,所以臨床期望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療效是不現實的。維A酸治療是很有效的,皮質類固醇激素肌內或皮損內注射40~60mg/4~6周,甲氨蝶呤(MTX)通常是無效的,不推薦使用。
局部可用強效的皮質類固醇激素封包治療或PUVA治療,常能使皮損消退。
低劑量的環孢素對治療本病也是有效的,治療一般不超過3個月,隨后改為局部治療。一般用量為1.5~3mg/(kg·d)(最大劑量為5mg/(kg·d))。秋水仙堿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療,它是一種強效白細胞游走遏制劑。
【中醫藥治療】
中醫認為掌跖膿皰病主要由脾經濕熱,外感毒邪,濕熱毒邪循經外發,蘊搏于掌跖所致,發病初期以清熱除濕解毒為主,后期陰傷血燥,余毒未清,治以滋陰養血,兼清余毒。臨床上取得顯著療效。
1、內服方:
予萆滲濕湯加減。藥物組成:萆薢15 g,薏苡仁30 g,黃柏10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澤瀉12 g,滑石10 g,通草10 g。
加減:皮損處充血明顯,有深性水皰者加梔子15 g、紫草30 g;癢較重加白鮮皮30 g、地膚子30 g;大便秘結加大黃(后下)6 g;皮損以膿皰為主加紫花地丁30 g、蒲公英30 g、野菊花30 g、魚腥草30 g。皮損呈成片狀鱗屑,有皸裂、疼痛者加生地黃15 g、玄參15 g。
用法: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2、外洗方:
予苦參洗劑。藥物組成:苦參30 g,馬齒莧20 g,蛇床子20 g,黃柏20 g,生地黃20 g,蒲公英20 g,白花蛇舌草20 g。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預后】
病變嚴重時為點狀糜爛,滲液較多,類似濕疹改變。持續數周到數月。
本病治療頑固,常反復發作持續多年,口服及外用激素后,見效快,但停藥后復發也快。中醫辨證該病為濕熱蘊結肌膚,濕則滲液,熱盛肉腐生皰,皮膚瘙癢,而苦參等中藥的功能為清熱解毒、燥濕收斂、祛風止癢、潤膚止痛。由于中藥從本病機制上得到調理,所以收效明顯。
上面就是為您介紹徹底治愈治療的方法,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妨使用下這些方法,但是發現自己患有疾病還是要第一時間的到醫院進行系統的檢查,這樣才可以對癥下藥。希望這些對您可以有所幫助讓您早日遠離病魔。
查看更多關于掌跖膿皰病如何治療好得比較快的相關常識>>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節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節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嚴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節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