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蟲病的保健方法有哪些
時間:2015-07-07來源:求醫網
絲蟲病臨床癥狀表現為淋巴管炎、 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 。上下
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癥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 現彌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于
小腿中下部。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于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睪炎或睪丸炎。在出現局部癥狀的同時,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頭
痛、關節酸痛等,即絲蟲熱。有些患者可僅有寒熱而無局部癥狀,可能為深部淋 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的表現。那么,絲蟲病的日常護理方式有哪些呢?下面來分別介紹。
(1)防蚊滅蚊
切斷傳播的途徑,消滅蚊蟲孳生地。在多蚊季節較好使用蚊帳;戶外作業時,注意要涂抹防蚊油、驅蚊靈及其它驅避劑等在暴露部位的皮膚,頭部可用棉線浸漬701防蚊油制成的防蚊網。
(2)普查普治
在夏季對流行區1歲以上人群進行普查,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及早發現患者和帶蟲者,及時治愈,既保證人民健康,又減少和杜絕傳染源。冬季對微絲蚴陽性者或微絲蚴陰性但有絲蟲病史和體征者進行普治。
(3)流行病學監測
加強對已達基本消滅絲蟲病指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監測。在監測工作中應注意:①對原陽性病人進行復查復治;對以往未檢者進行補查補治;同時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發現病人,及時治療直至轉陰。
②加強對血檢陽性戶的蚊媒監測,發現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戶為中心,向周圍人群擴大查血和滅蚊,以清除疫點,防止繼續傳播。
(4)保護易感人群
在流行區采用海群生食鹽療法,每公斤食鹽中摻入海群生 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鹽,內含海群生50mg,連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絲蚴陽性率。
查看更多關于絲蟲病的保健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