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的病因是什么
時間:2015-07-14來源:求醫網
肝吸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視感染輕重而異。感染較輕者可無癥狀,當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區居民時,人體反應常特別顯著,患者可出現發熱、乏力、黃疸、肝區疼痛,肝臟腫大且有壓痛。流行區居民慢性多次感染,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瀉、乏力、營養不良、黃疸、肝臟腫大等癥狀。少數長期反復嚴重感染者,最后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當成蟲遷移至總膽管時,可引起膽絞痛和梗阻性黃疸。
肝吸蟲其成蟲寄生于人的肝、膽管內,可致肝吸蟲病。臨床上以納差、腹瀉、上腹部不適、肝腫大及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為特征。本病在國外主要流行于東南亞各國,國內23個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以廣東、臺灣等省為主要流行區。
居住或旅行于流行區,有進食生魚或蝦以及未燒熟的魚(包括干魚、腌魚)史者,當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并伴肝腫大或其他肝膽系統疾病時,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確診有賴于糞便直接涂片或濃縮法找蟲卵。糞便多次陰性者,可作十二指腸引流,采集膽汁找蟲卵。免疫學檢查,如皮內試驗、對流免疫電泳等可輔助診斷。
肝吸蟲病成蟲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如貓、狗、豬、鼠)的肝膽管內。在流行區,患有本病的人或動物,蟲卵經常隨膽汁進入腸內,混于糞便中排出體外。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豆螺或沼螺吞入消化道內孵出毛蚴,經胞蚴、雷蚴一系列的發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許多尾蚴。成熟尾蚴自螺尾逸出,在水中游動,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或蝦,則侵入體內,形成囊蚴,囊蚴具有感染性。
查看更多關于肝吸蟲病的病因是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