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常見檢查方法
時間:2015-07-15來源:求醫網
1.X線檢查: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了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2.B超、CT或MRI檢查: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3.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對回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5.小腸鏡檢查: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
6.糞便檢查:糞便性狀呈糊狀、稀便或水樣,量多或具惡臭,糞便中不含黏液、膿血或僅含脂肪時,常提示為小腸性腹瀉或肝、膽、胰腺功能低下性腹瀉,如糞便量少,含黏液、膿血時則多提示為結腸性腹瀉;糞便中發現原蟲、寄生蟲或蟲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時,可提示為原蟲、寄生蟲性腹瀉;糞便培養可分離出多種致病菌,對診斷有重要價值,但應強調糞便取材要新鮮,送檢應及時,否則會影響診斷。此外,如一次培養陰性時,不能輕易否定感染性腹瀉,還應多次送糞便培養,有時會獲得陽性結果。
查看更多關于痢疾的常見檢查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