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戀童癖的原因有哪些
時間:2015-07-16來源:求醫網
在遠古時期, 人類就已經有戀童癖的行為出現,因而這是人類最古老的頑疾之一,它可以發生于任何種族和任何地方。所謂戀童癖,是指成年人長期、多次或習慣性地以兒童為性對象,與其進行接觸從而獲得滿足,但對成年異性相對缺乏性興趣。
一般可以將戀童癖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固定型, 他們對成年男女都不感興趣,只愿和小孩進行性行為或準性行為,以達到性滿足。二是回歸型,這類人表面看起來與常人無異,有正常的異性戀歷史,或已結婚成家,但當生活中出現壓力與變化,他們就會偏離正常的性表達與性滿足方式,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 因此,他們的行為有境遇性或沖動性。三是攻擊型,戀童癖者行為有攻擊性,對象主要是男童,他們的攻擊心理多種多樣,都是要借助性虐待兒童來發泄和滿足性欲。
也有研究者進行了簡單的分類, 把戀童癖可以分為兩類占多數的是先天性戀童癖,緣于遺傳和先天因素,因此,他們的戀童行為有長期性和頑固性,另一種則是境遇性的占少數,即在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戀童癖。這樣的分類, 正好揭示了戀童癖產生的兩大原因生物學的與心理學社會學的。
研究發現,不明確的精神障礙和行為異常(包括縱火、性暴力、露陽和露陰癖等)明顯與X 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有關。不過,迄今為止,盡管研究人員高度懷疑戀童癖也與其性染色體上的基因變異有關,但還沒有找到相關的基因。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更傾向戀童癖的產生與心理及社會層面息息相關首先是成長過程中性心理發育不完全。臨床上發現,一些戀童癖者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早期曾經被成人性騷擾過,這種刺激會在大腦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從而使得他們的性心理發育受阻。因此,他們的性沖動和性滿足止步于不成熟的性心理、性行為模式,其次是個性特征導致的性替代行為。戀童癖者常表現為性格怯懦、自卑、被動、人際關系敏感、思想壓力大,特別是有性自卑感, 對自己的性能力缺乏信心,沒有勇氣追求成年異性間的性歡愉, 只能通過侵犯弱勢人群——未成年人來滿足自己的性欲。事實上, 這是一種性替代行為;最后是社會規范和倫理控制的減弱。對于戀童癖者來說,一般的法律和社會倫理都不足以對其形成約束,而這種不受約束常常使得他們難以自拔,一遇適當的時候就會出現偏常行為。
查看更多關于造成戀童癖的原因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