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有哪些癥狀
時間:2015-07-17來源:求醫網
一、麻風病典型癥狀
紅斑樣皮疹、發燒、斑疹、淋巴結腫大、畏寒、膿皰、色素性皮損、面部皮膚有結節狀增生
二、麻風病癥狀
1.分型:在臨床工作中較為通用的分類法為5級分類法,免疫力較強的結核樣型麻風為一端,將免疫力較弱的瘤型麻風為另一端,在兩端之間為免疫力不穩定的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中間界線類麻風和界線類偏瘤型麻風。這是根據機體免疫力由強到弱、麻風桿菌數量和類型演變來分型,又稱為免疫光譜分類法。總的趨勢是,麻風桿菌數量LL>BL>BB>BT>TT,而細胞免疫反應強度TT>BT>BB>BL>LL。麻風早期為未定類麻風,可演變成免疫光譜中的任何一個類型,也可自愈。細胞免疫力增強時BL可向結核樣型端轉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轉化(BT→BB→BL)。
為了便于聯合化療的開展,根據皮膚涂片查菌結果可將上述分類法簡化為多菌型麻風病和少菌型麻風病兩大類,并據此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2.臨床表現本病主要累及皮膚黏膜和周圍神經。
(1)未定類麻風,為麻風病的早期表現,臨床癥狀輕微,常被忽視。典型皮損為單個或數個淺色斑或淡紅色斑,表面光滑無浸潤,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或不清楚。局部輕至中度感覺障礙,神經癥狀較輕,可有淺神經粗大但極少發生運動障礙和畸型。多數患者查菌陰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可呈陽性或陰性。本型可自愈,亦可轉變為其他型。
(2)結核樣型麻風,此型麻風患者機體免疫力較強,故皮損常局限,數目少,比較穩定。不對稱累及面、肩、臀、四肢等少汗易受摩擦的部位。典型皮損為較大的紅色斑塊,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粗糙,毳毛脫失,可覆蓋鱗屑。皮損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經,周圍神經也可粗大,并致神經功能障礙,伴有明顯的感覺和出汗障礙、肌肉萎縮、運動障礙及畸型,一般不累及黏膜、眼和內臟器官。查菌陰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多呈強陽性。一般經治療后皮損消退較快,預后較好,少數患者可自愈。
(3)瘤型麻風,本型麻風患者機體抵抗力很低,故皮損數目多且對稱,發展較快,受累組織器官范圍較廣。皮損處可查見大量細菌,麻風菌素試驗陰性。
(4)麻風反應,某些患者病程中可突然出現原有皮損或神經炎加重,同時出現新皮損和神經損害,并伴有畏寒、發熱、乏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等癥狀,稱為麻風反應。常見誘因包括氣候變化、藥物、精神因素、內分泌改變(月經前后或妊娠后)、預防接種、酗酒、過度勞累、營養不良、外傷和手術治療等。常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致畸。
麻風反應分為I、Ⅱ兩型。I型為細胞免疫型,主要發生在免疫狀態不穩定的界線類(BT、BB、BL)麻風患者,其反應發生慢,消退也慢,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部皮損紅腫、浸潤,局部發熱,多無全身癥狀,神經干粗大加重,有疼痛或觸痛,細胞免疫反應可增強或減弱,出現升級反應或降級反應。Ⅱ型與體液免疫有關,又稱血管炎型或免疫復合物型,主要見于LL或BL,表現為成批出現的結節性紅斑、多形紅斑或壞死性紅斑,伴發熱、頭痛、乏力等全身癥狀及急性虹膜脻狀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急性睪丸炎等。
三、麻風病診斷
麻風病的診斷必須細致耐心,爭取早期確診、不漏診、不誤診。早治早愈,不致時機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殘廢,或使擴大傳染。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細菌檢查和組織病理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對個別一時難以確診的病例,可以定期復診和隨訪,或請有關科會診,給予排除或確診。
查看更多關于麻風病有哪些癥狀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