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腦炎疾病的診斷依據有哪些
時間:2016-02-26來源:求醫(yī)網
乙型腦炎疾病的診斷依據有哪些?乙型腦炎疾病是我們都不想患有的疾病,由于這種疾病在臨床上的傳染性非常高,所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在治療之前,一定要先進行檢查,只有通過檢查才可以判斷出患者是否患有乙型腦炎,那么,乙型腦炎疾病的診斷依據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來根據這個問題來進行一下詳細的介紹,希望下面的文章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CT:乙型腦炎患者表現(xiàn)為雙側丘腦對稱性分布的病變。CT上病灶呈低密度,低密度部位主要見于丘腦、中腦及基底節(jié),還可見到腦水腫、伴有腦室擴大的腦萎縮等。部分患者急性早期CT可表現(xiàn)正常。
病毒分離:乙型腦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腦組織中,疾病的初期取血液及腦脊液分離病毒,其陽性率很低,在病初早期死亡者的腦組織中可分離出乙型腦炎病毒。
血氣分析:對乙型腦炎重癥患者可作血氣分析,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呼吸功能衰竭及酸堿代謝平衡紊亂等病理生理變化。近年來,國內對部分乙型腦炎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多以呼吸性酸中毒為主,其次為呼吸性堿中毒。
顱腦MRI:顯示全部乙型腦炎病例均有雙側丘腦損害存在,T1加權像病灶多呈混合信號或低信號,T2加權像呈高信號或混合信號,最常見為不同寬度的低信號圍繞著高信號中心。質子密度加權像多呈高信號。除雙側丘腦受損外,大腦皮質、小腦、中腦、腦橋中央、雙側基底節(jié)、腦室周圍白質及頸髓至少還有一個部位有異常信號。
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除壓力增高外,外觀無色透明,偶呈輕微混濁,白細胞計數多數輕度增加,多在(50~500)×106/L之間(約占80%),少數可達1000×106/L以上,也有極少為正常者。白細胞計數的高低與預后無關,病初2~5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則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偶有降低,氯化物正常。約有2%~4%的乙型腦炎患者腦脊液常規(guī)和生化檢查正常。此外,在起病1~2天內腦脊液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活性常增高,對于判斷本病預后、腦組織損害有參考意義。腦脊液有變化者需10~14天才恢復正常,個別病例需1個月。
乙型腦炎疾病的診斷依據有哪些的文章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了,乙型腦炎疾病在臨床上的診斷并不困難,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相信這樣,患者一定會康復的。
查看更多關于乙型腦炎疾病的診斷依據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