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脊髓炎的診斷需要分哪幾步
時間:2014-10-15來源:求醫網
流行性腦脊髓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需及時進行診治。如果診斷錯誤或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在數小時內死亡或造成長期性的腦損傷。因此一定首先要了解流行性腦脊髓炎的診斷方法,本病的診斷主要分兩步,一是做好血象、腦脊液檢查、細菌學檢查、免疫學試驗等檢查項目,二是與流行性乙型腦炎、其他化膿性腦膜炎做好鑒別即可確診。
第一步、流行性腦脊髓炎的檢查項目
1.血象: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達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細胞占80%~90%。
2.腦脊液檢查:病程初期僅有壓力增高,外觀正常。典型腦膜炎期,壓力高達1.96kPa以上,外觀呈混濁或膿樣,白細胞數達每立方毫米數千至數萬,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顯著提高,而糖含量明顯減少,有時可完全測不出,氯化物降低,若臨床有腦膜炎癥狀及體征而早期腦脊液檢查正常,應于12~24小時后復驗。流腦經抗菌藥物治療后,腦脊液改變可不典型。
3.細菌學檢查
(1)涂片檢查:用針尖刺破皮膚瘀點,擠出少許血液及組織液,涂片染色后鏡檢,陽性率高達80%以上,腦脊液沉淀涂片的陽性率為60%~70%。腦脊液不宜擱置太久,否則病原菌易自溶而影響檢出。
(2)細菌培養:血培養在流腦時陽性率較低,但血培養對普通型流腦敗血癥期、暴發型敗血癥及慢性腦膜炎球菌敗血癥診斷甚為重要,故必須注意在應用抗菌藥物前采血作細菌培養,并宜多次采血送驗。腦脊液應于無菌試管內離心,取沉渣直接接種于巧克力瓊脂上,同時注入葡萄糖肉湯中,在5%~10%二氧化碳環境下培養。
4.免疫學試驗
是近年來開展的流腦快速診斷方法。腦脊液中抗原的檢測有利于早期診斷,其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目前臨床常用的抗原檢測方法有對流免疫電泳、乳膠凝集、反向間接血凝試驗、菌體協同凝集試驗、放射免疫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對流免疫電泳的陽性率在80%以上,乳膠凝集試驗陽性率為85%~93%,協同凝集試驗檢測A群及C群的陽性率亦較高;反向間接血凝試驗的陽性率為94.2%(腦脊液)及78.8%(血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A群抗原的靈敏度較反向間接血凝試驗為高,抗體檢測不能作為早期診斷方法,且敏感性與特異性均較差,故臨床應用日漸減少。對流免疫電泳法、放射免疫測定法、間接血凝試驗,如恢復期血清效價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則有診斷價值。
第二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鑒別診斷
1.其他化膿性腦膜炎:依侵入途徑可初步區別。肺炎球菌腦膜炎大多繼發于肺炎、中耳炎的基礎上,葡萄球菌性腦膜炎大多發生在葡萄球菌敗血癥病程中,革蘭氏陰性桿菌腦膜炎易發生于顱腦手術后,流感桿菌腦膜炎多發生于嬰幼兒,綠膿桿菌腦膜炎常繼發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術后。
2.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病季節多在7~9月,腦實質損害嚴重,昏迷、驚厥多見,皮膚一般無瘀點。腦脊液較澄清,細胞數大多在500/mm3以下,糖及蛋白量正常或稍增高,氯化物正常。免疫學檢查如特異性IgM、補結試驗等有助于鑒別。
流行性腦脊髓炎的診斷直接影響著后期的治療是否對癥,因此人們一定要引起重視,流行性腦脊髓炎發病隱匿,常被誤診,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鑒別工作,除了上述兩種疾病,另外還應與虛性腦膜炎相鑒別,敗血癥、傷寒、大葉性肺炎等急性感染病人有嚴重毒血癥時,可出現腦膜刺激征,但腦脊液除壓力稍增高外,余均正常。
查看更多關于流行性腦脊髓炎的診斷需要分哪幾步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 顱腦脊髓感染治療方法 |
- 顱腦脊髓感染病因 |
- 顱腦脊髓感染飲食 |
- 顱腦脊髓感染專家 |
- 顱腦脊髓感染醫院
- 顱腦脊髓感染治療指南 |
- 顱腦脊髓感染癥狀 |
- 顱腦脊髓感染檢查 |
- 視頻 |
- 顱腦脊髓感染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