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醫院(原名河北省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急救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 [ 詳細 ]
網上看病小感冒竟拖成肺炎“隔空看病”不靠譜
時間:2013-02-21 14:46來源:求醫網
近日,市民蔣先生的孩子郊游回家后咳嗽發熱,蔣先生便在網上搜索了“小孩感冒、發熱、咳嗽”等關鍵詞,按照搜索結果買了點感冒藥和消炎藥。兩天后,孩子的癥狀沒有緩解,他又咨詢了一位“網上醫生”,改吃了兩天抗生素,沒想到孩子高燒不退,咳嗽越來越嚴重。蔣先生這才帶孩子到醫院就診,驗血、拍胸片后,被診斷為肺炎,必須住院治療?!熬W上問診耽誤了治療時機,把孩子的小病拖成了大病。”蔣先生十分懊悔。
有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網上看病,超八成網民有網絡問診經歷。不過,網絡問診雖然給一些患者帶來了方便,但也存在缺乏監管、問診水平良莠不齊、網絡陷阱等問題。
問診案例
案例1
孩子有小毛病常上網求助
吳女士和老公從外地來長沙務工,家里沒有老人,自己又沒有帶孩子的經驗,1歲半的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他們習慣于在網上尋找答案。把孩子拉肚子、便秘或不愛吃飯之類的癥狀發布在育兒論壇上,馬上會有很多媽媽給出建議?!眳桥空J為,網友的建議一般都比較管用,給她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案例2
老人痛風被誤診成關節炎
家住岳麓區的岳先生的父親今年70歲,最近腿關節疼,卻擔心看病麻煩、醫藥費高,拖著不愿意去醫院。岳先生在一家“××醫生網”描述了父親的癥狀,網站一名“醫生”診斷為關節炎。岳先生根據“網絡醫生”的建議“對癥下藥”一周后,沒想到父親的癥狀越來越重。最后,他帶父親到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看病,被診斷為痛風,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周,癥狀消失了。
案例3
一不小心落入“藥托”陷阱
去年,56歲的沈先生因眼底新生血管滲漏,出現視物變形等癥狀,他在省內多家三甲醫院治療,沒有得到治療。最近,沈先生在一家網上醫院就診,醫生向他推薦了某品牌的“蝦青素”膠囊,聲稱是治療眼底病變的**藥。沈先生花8500元網購了一個療程,吃完后沒有任何效果。沈先生把這種“**藥”拿給三甲醫院的醫生看,醫生說這只是一種保健品,根本沒有治療作用。
記者調查
健康網站其實良莠不齊
昨日,記者隨機對部分市民進行了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查查,看看咋回事”,或者通過“在線咨詢”、“微博問診”找醫生咨詢,還有市民把癥狀發布在網上,征集治療辦法。網絡變成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尋醫問藥的一條重要途徑。由“家庭醫生在線”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83.2%的網民有網絡問診經歷,其中34.2%的網民會向一些健康網站咨詢“頭痛腦熱等小病痛”,33.1%的網民熱衷于從網上獲取保健知識。
記者以比較常見的“頭痛”為關鍵詞,在網上搜索,立即出現眾多帖子,標題大都是“頭痛了怎么辦?”“頭痛優秀專家為你解答!”等惹人想一探究竟的字眼。記者點擊其中一個網址進入后,發現網頁右側一欄是各大“專家”的頭像和博士、教授等響當當的頭銜。網站安排了在線“專家”接受咨詢,但對記者的提問含糊其詞,簡單地說了幾句后,就建議記者到某民營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民營醫院辦的健康網站,聘請的“專家”有的甚至沒有從醫資格,只是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颊咦稍?,他把沒病說成有病、小病說成大病,目的就是誘導患者到指定的醫院看病、買藥,成了變相的醫托、藥托。
記者注意到,優秀度較高的健康網站“好大夫在線”則比較謹慎,針對每位患者提出的問題,除了有醫生發表觀點外,在患者資料填寫頁面的下方用顯著字眼寫著一則重要提示:“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任何關于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面對面診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