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建于1949年,其前身為熱河省立醫院,經過六十余年的發展,已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三級... [ 詳細 ]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兒童陰莖小的原因你知道嗎
時間:2013-02-20 13:45來源:求醫網
在兒科門診,經常有家長帶孩子就診,訴說孩子的陰莖小,懷疑孩子陰莖發育不正常,在檢查中發現這類孩子多患有小兒的一種常見病叫隱匿性陰莖。那么什么是隱匿性陰莖呢?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隱匿性陰莖。
隱匿性陰莖的定義:隱匿性陰莖又稱埋藏性陰莖,是由于陰莖皮膚少,海綿體白膜與陰莖筋膜異常附著所致,表現為陰莖外觀小,陰莖皮膚少,海綿體與陰莖皮膚不附著,隱匿于皮下。向恥骨聯合方向推包皮時可顯露正常的海綿體。
隱匿性陰莖的病因:1.自幼即表現陰莖短小,呈塔尖樣,有時體表僅見一小皮丘,但陰莖體發育正常,雖可伴有肥胖,但大多無肥胖。其病因大多數認為與胚胎期肉膜肌異常附著于海綿體,并影響了陰莖皮膚的正常發育。從而導致陰莖無皮膚包被而蜷曲于皮下有關,手術干預常可使形態得到明顯改善。2.出生時陰莖外觀正常,其后隨著肥胖的發生而逐漸出現陰莖短小,其陰莖形態主要與肥胖有關,因此手術干預常難奏效。故建議根據病因將兩種類型分別稱為先天性隱匿性陰莖和后天性隱匿性陰莖。
臨床診斷標準及病理分型:本病的診斷標準及病理分型至今仍較混亂,陰莖外觀短小,但陰莖海綿體發育正常是隱匿性陰莖的主要臨床表現,但到底短小到何種長度才診斷為本病至今未作規定。建議在陰莖靜息狀態下外露長度小于小孩正常長度50%以上者方可診斷為本病。分型的標準應有解剖學形態學特點,同時也有利于手術方式的選擇,因此有人建議將隱匿性陰莖分為三型:Ⅰ型:部分陰莖型(輕度型)在錐狀皮丘內可見陰莖頭及部分陰莖體突出。Ⅱ型:陰莖頭型(中度型)除可見錐形皮膚突出外,還隱約可見陰莖頭突出于皮丘內,Ⅲ型:皮丘型(重度型)陰莖處僅見錐狀皮丘突出,無陰莖顯露。
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陰莖陰囊融合、小陰莖鑒別。陰莖陰囊融合(璞狀陰莖)指陰莖腹側皮膚與陰囊中線皮膚相融合,使陰莖與陰囊未完全分離,即陰莖陰囊融合。小陰莖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通常指陰莖外觀正常,陰莖長度比同齡正常陰莖平均值長度小于2.5個標準差以上的陰莖。
手術適應癥 : 在19世紀的初期即有手術治療本病的報告,但真正引起家長及臨床高度重視,用手術治療先天性隱匿性陰莖的必要性逐漸得到公認是近20年的事,目前大多數人認為本病的手術治療是需要的。但仍需嚴格控制手術指證。肥胖所致的后天性者,病因是肥胖,手術效果當然不佳,應以鍛煉減肥為主,即使需要手術整形,也應在陰莖生長發育后再擇期手術。先天性者大多數存在發育異常,手術松解可取得明顯效果,有手術治療必要。但對于Ⅰ、Ⅱ型者也應根據陰莖顯露的程度決定是否需要手術,至少對于Ⅰ型患兒應優選觀察等待觀察為好。先天性者也可伴有肥胖,并將影響手術效果,因此較好在陰莖發育后再予以手術。
手術年齡的選擇:有人認為先天性隱匿性陰莖如睪丸正常,多可在兒童期達到陰莖外露,因此應等待青春期后的發育,不應急于手術。但小兒的陰莖發育多在睪丸發育之后,即至少得等到12歲以后陰莖才會出現明顯的增長,這種等待必然會對患兒及家長帶來生理和心理創傷,同時對陰莖發育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因此目前大多數人主張早期手術治療。但嬰幼兒期恥骨前脂肪層常有較多堆積,必將影響手術效果。且本病對嬰幼兒期的孩子心理影響不大,同時考慮到術后護理及入學后加重心理創傷等問題,故建議在學齡前即5歲左右手術為好。如孩子包皮口狹窄伴排尿困難,反復發生包皮炎造成包皮口瘢痕性狹窄,應盡早手術治療。
另外提醒患兒家長注意,如孩子的陰莖發育不正常,請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盲目給患兒行包皮環切術,因為該手術不僅不能使患兒的陰莖外露,而且使患兒在行隱匿性陰莖矯正術時陰莖皮膚缺乏,為以后手術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