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由位于東區的第六人民醫院和位于老城的口腔耳鼻喉醫院組成,是目前我市床位數量最多、設備先進、技術精湛... [ 詳細 ]
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由位于東區的第六人民醫院和位于老城的口腔耳鼻喉醫院組成,是目前我市床位數量最多、設備先進、技術精湛...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0-26 16:24來源:求醫網
【概述】
白塞病(Bechet’s disease, BD)是一種慢性血管炎癥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為一系統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眼、中樞神經及大血管受累者預后不佳。EB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鏈球菌、結核菌感染,以及免疫遺傳因素(HLA-B51)可能與本病發病有關。約半數患者抗人口腔粘膜抗體陽性及循環免疫復合物存在。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調,CD4+/CD8+比例倒置,CD45RA+細胞缺乏,淋巴細胞自分泌TNF-α、IL-6、IL-8以及IL-1β可溶性IL-2受體增加,均表明本病有自體免疫和細胞免疫異常。與其他血管炎疾病不同,它累及全身各大、中、小血管,其中以靜脈受累最多。組織病理學改變是血管周圍淋巴單核細胞浸潤,血管壁可有IgG、IgM和C3沉積,大靜脈血栓形成,大動脈由于變性、壞死而形成的血管瘤。血管炎有滲出和增生兩種病變,滲出性改變為血管腔出血,管壁水腫,內皮細胞腫脹,纖維蛋白沉積等,增生性病變是內皮細胞和外膜細胞增生,管壁增厚,有時有肉芽腫形成。
本病在、和地中海地區發病率較高,被稱為絲綢之路病。我國發病率無確切資料,任何年齡均可患病,發病高峰年齡為16~40歲。我國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經系統及眼受累較女性多且病情重。
【臨床表現】
本病全身各系統均可受累,但多種臨床表現較少同時出現,有時須經歷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相繼出現。
1、口腔潰瘍
幾乎所有的患者均有類似口瘡性口炎的復發性、疼痛性口腔潰瘍(Aphthous ulceration,阿弗他潰瘍),多數患者以此征為**癥狀。潰瘍可以發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舌緣、頰、唇、軟腭、咽、扁桃體等處。可為單發,也可成批出現,米粒或黃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深淺不一,底部有黃色覆蓋物,周圍為一邊緣清晰的紅暈伴有疼痛。約1~2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疤痕。重癥者潰瘍深大愈合慢,偶可遺有疤痕。復發性口腔潰瘍為本病的最基本必備癥狀。
2、生殖器潰瘍
約75%患者出現生殖器潰瘍,病變與口腔潰瘍基本相似。但出現次數少。潰瘍深大,疼痛劇、愈合慢。受累部位為外陰、陰道、肛周、宮頸、陰囊、陰莖等處。陰道潰瘍可無疼痛僅有分泌物增多。有患者可因潰瘍深而致大出血或陰囊靜脈壁壞死破裂出血。
3、眼炎
約50%左右的病人受累。眼炎可以在起病后數月甚至幾年后出現。眼部病變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淚,異物感,飛蚊癥和頭痛等。通常表現為慢性、復發性、進行性病程, 雙眼均可累及,眼受累致盲率可達25%,是本癥致殘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眼部病變為色素膜炎(uveitis)。眼球其余各組織均可受累。角膜炎、皰疹性結膜炎、鞏膜炎、脈絡膜炎、視網膜炎、視神經乳頭炎、壞死性視網膜血管炎、眼底出血等。前房積膿是色素膜炎的最嚴重形式。色素膜炎及視網膜血管炎為眼損害的特征性表現。此外可有晶狀體出血或萎縮、青光眼、視網膜脫落。單獨視盤水腫提示腦靜脈血栓、顱內病變可導致視野缺損。
4、皮膚病變
皮損發病率高,可達80%,表現多種多樣,有結節性紅斑、皰疹、丘疹、痤瘡樣皮疹,多形紅斑、環行紅斑、壞死性結核疹樣損害、大皰性壞死性血管炎、Sweet病樣皮損、膿皮病等。一個患者可有一種以上的皮損。而特別有診斷價值的體征是結節紅斑樣皮損和對微小創傷(針刺)后的炎癥反應。
5、關節損害
25-60%的患者有關節癥狀。表現為相對輕微的局限性、非對稱性關節炎。主要累及膝關節和其他大關節。本病有時在HLA-B27陽性病人中可累及骶髂關節,與強直性脊柱炎表現相似。
6、神經系統損害
又稱神經白塞病(neuro-Bechet’s disease),發病率約為5%~50%。常于病后數月至數年出現,少數(5%)可為**癥狀。臨床表現依受累部位不同而各異。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較多見,可有頭痛、頭暈,Horner綜合征、假性球麻痹、呼吸障礙、癲癇、共濟失調、無菌性腦膜炎,視乳頭水腫,偏癱、失語、 不同程度截癱、尿失禁、雙下肢無力,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精神異常等。周圍神經受累較少見,約為中樞病變的10%,表現較輕,僅有四肢麻木無力,周圍型感覺障礙等。此外,當出現非腦膜炎型的頭痛,嘔吐,顱壓增高的表現時,應考慮到有腦血栓的形成。
神經系統損害亦有發作與緩解交替的傾向,可同時有多部位受累,神經系統受累者多數預后不佳,尤其是腦干和脊髓病損是本病致殘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7、消化道損害
又稱腸白塞病(intestinal Bechet’s disease)。發病率為10%~50%。從口腔到肛門的全消化道均可受累,潰瘍可為單發或多發,深淺不一,可見于食道下端、胃部、回腸遠端、回盲部、升結腸,但以回盲部多見。臨床可表現為上腹飽脹、噯氣、吞咽困難、中下腹脹滿、隱痛、陣發性絞痛、腹瀉、黑便、便秘等。嚴重者可有潰瘍穿孔,甚至可因大出血等并發癥而死亡。腸白塞病應注意與炎性腸病及NSAIDs所致粘膜病變相鑒別,右下腹疼痛應注意與闌尾炎相鑒別,臨床上常常有因手術后傷口不愈合的病例。
8、血管損害
本病的基本病變為血管炎,全身大小血管均可累及,約10%~20%患者合并大中血管炎,是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動脈系統被累及時,動脈壁的彈力纖維破壞及動脈管壁內膜纖維增生,造成動脈狹窄、擴張或產生動脈瘤,臨床出現相應表現,可有頭暈、頭痛、暈厥、無脈。主動脈弓及其分支上的動脈瘤有高度破裂的危險性。靜脈系統較動脈系統受累多見。25%左右患者發生表淺或深部的遷移性血栓性靜脈炎及靜脈血栓形成,造成狹窄與栓塞。下腔靜脈及下肢靜脈受累較多。可出現Budd-Chiari綜合征、腹水、下肢浮腫。上腔靜脈梗阻可有頜面、頸部腫脹、上肢靜脈壓升高。淺表靜脈炎可引起遠端肢體的結節。
9、肺部損害
肺部損害發生率較低,約5%~10%,但大多病情嚴重。肺血管受累時可有肺動脈瘤形成,瘤體破裂時可形成肺血管-支氣管瘺,致肺內出血;肺靜脈血栓形成可致肺梗塞;肺泡毛細血管周圍炎可使內皮增生纖維化影響換氣功能。肺受累時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大量咳血可致死亡。
10、其他
腎臟損害較少見,可有間歇性或持續性蛋白尿或血尿,腎性高血壓,腎病理檢查可有IgA腎小球系膜增殖性病變或淀粉樣變。
心臟受累較少。可有心肌梗塞、瓣膜病變、傳導系統受累、心包炎等。心腔內可有附壁血栓形成,少數病人心臟呈擴心樣改變、縮窄性心包炎樣表現,心臟病變與局部血管炎有關。
附睪炎發生率約為4%~10%,較具特異性。急性起病,表現為單或雙側附睪腫大疼痛和壓痛,1~2周可緩解,易復發。
妊娠期可使多數病人病情加重。也有眼色素膜炎緩解的報道。可有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產后病情大多加重。近10%的病人出現纖維肌痛綜合征樣表現,女性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