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治療
時間:2012-01-05 13:42來源:求醫網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較之最大的優點在于,依靠外用直接滲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過胃吸收,所以傷不到肝、膽、脾、腎等,沒有副作用,功.夫灸 膏藥,是遵循中醫通則不痛的原理,效果很理想,沒有副作用。
藏醫學
藏醫認為黃水是血的糟粕進入膽囊分解為膽汁,膽汁的精華便為黃水,充斥于肌膚及關節之間。由于內外因素影響,黃水偏盛或偏衰則產生黃水病等,導致浮腫、水腫、濕疹,關節炎,關節腫脹,臟腑和水膿瘍等。黃水的產生是由于培根、隆的紊亂,導致精微不化,引發黃水。在治療上,藏醫提出“干黃水”即除濕,同時調節培根和隆的平衡。
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最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風濕性關節炎起病較急,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占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少見。關節病變呈多發性和游走性,關節局部炎癥明顯,表現有紅、腫、熱、痛、壓痛及活動受限,持續時間不長,常在數日內自行消退。關節炎癥消退后不留殘疾,復發者少見。
風濕病是一種病因多樣、病理復雜的疾病。臨床上用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應雜合以治(即綜合治療),在選用治療方法時應掌握標本結合、防治結合、醫療與自療結合等原則。將治療滲透到預防、調護等各個環節中。中醫學認為:醫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有些食物同時也是藥物,用之得當,可以防病治病,清·王孟英說:“食療藥極簡易,性最平和,味不惡劣,易辦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