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人民醫院建院于1944年,時光荏苒,篳路藍縷。她問世于臨滄老城區的子孫廟,在新國內誕生前艱難前行,在新國內成立后曲折發展,在改革開放時代... [ 詳細 ]
臨床醫生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
時間:2012-10-31 16:05來源:求醫網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也開始發生改變,健康不再只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所以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很多人在患了難以**的疾病后,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會出現一些異常的心理,比如說:神經過敏、緊張、焦慮、抑郁、恐懼、敵對、主觀感覺異常、注意力轉向自身、被動依賴、情感脆弱、多疑等。臨床研究發現,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易造成消極的情緒狀態,可使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機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心身疾病,還可能加速疾病的惡化。
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往往只關心患者的疾病,經常會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一些病情相對較輕的慢性病人,我們可能既輕視他們的病情又缺乏對他們心理問題的關注。前段時間有一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年輕女性病人,病情很輕,僅需要保肝和抗病毒治療,治療方案基本上不需要有大的調整,但幾次查房我發現病人很焦慮,每次查房談話她都會不自覺的流淚,我意識到患者存在抑郁情緒,而抑郁情緒不可忽視,如不及時給予疏導,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為此,我給了這個病情穩定但情緒波動很大的病人每天十多分鐘的時間進行傾訴,耐心給予講解,鼓勵她,讓她對自己的疾病有了正確和積極的認識,患者逐漸有了笑容,出院前幾天,患者對我說:“醫生,我已經病了好幾年,到處求醫,連都去了幾次,但醫生都說像我這樣的病很常見,是慢性病,不可能治療,他們很少聽我說,所以我一直都很擔心,這次住院期間我曾給我的朋友打電話說如果我的病治不好我就跳樓,但你天天來看我,聽我說,給我解釋病情,我現在覺得好多了!”。雖然這次患者也流淚了,但我從她的眼里看到的不是悲觀、絕望和恐懼,而是喜悅和對新生活的期待。實踐證明: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具有治療作用。所以說在臨床工作中,即使是對病情很輕的病人也不可忽視他們的心理問題,要對病人出現的異常心理及時給予干預,這樣既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也能盡量避免因焦慮、抑郁而自殺等嚴重后果的發生。
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應該學習護士在優質護理中對待病人的態度和方式,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再是單純的疾病,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情緒,我們不但要了解他們的疾病,還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注重病人的心理問題,把現代醫學模式運用到臨床工作中來,把病人本身和疾病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只有了解了病人,我們才能真正地讓他們恢復健康!